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带领团队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为祖国筑牢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逝世,享年93岁。回忆起杨士莪,他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眼里闪着泪光。杨士莪离世前的日子,他一直陪伴...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杨士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9日22时58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杨士莪院士,河南南阳人,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1950年,他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清华大学肄业参军。1952年12月,作为第一批教员,奉调参与新中国首个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筹建。...
陈茹玉(1919.9.24-2012.3.11),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假如人生用幸福来做评判,有所追求是幸福的,实现梦想亦是幸福的。对于我国著名的有机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茹玉而言,她称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陈茹玉在查阅资料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陈茹玉是在动荡中开启化学之路的。1938年春夏之交,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和强烈求知欲的陈茹玉离开天津,孤身踏上了西南联大求学的旅途。陈茹...
虽已89岁高龄,但杨士莪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语调平缓而底气十足。“学习和工作是最好的养生,脑袋越用越灵活。”杨士莪道出自己的秘诀。
顾夏声水处理课程讲义散页(“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1979年春天,清华大学一间教室里,一位白发老者正在向学生讲授给排水相关知识。上课时,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会不自觉地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兴之所至还会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学生们都对这位老师的课评价很高。从一篇字迹清晰、记录详细的备课讲稿中不难看出,学生的高评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精心备课。为了让学生易于吸收和理解,每次上课老师总要认真准...
➤“做科研是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方式,也是无上光荣。要让中国人在摩擦学领域中做到最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超滑是近年来摩擦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润滑油的摩擦系数为0.01~0.1,而超滑的摩擦系数要比润滑油低一个数量级以上,达到0.001量级或更小。超滑是摩擦学领域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用途需要增大摩擦力,例如汽车的刹车片;有的用途则需要减小摩擦力,...
邬介人宋叔和院士是著名地质学家,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是终身献身于地质科学事业从事地质工作长达七十多年的老一辈专家学者;是地质学界后来者的良师益友,更是年轻地质工作者的光辉榜样。宋叔和院士为区域成矿学、矿床地质学、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及古生物学和地质教学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地质人生平凡而伟大,并以自己的献身精神和成功的找矿实践为中国地...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杨士莪(1931.08.09-2024.03.19),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1947-195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他胸怀祖国、志存高远,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读书是为了救国和报国”的铮铮誓言,始终把祖国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他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投身水声科学研究,攻克...
7月9日下午,200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隆重召开。大会表彰奖励了为云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27个项目和个人分别被授予突出贡献奖及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学技术进步类一、二、三等奖。其中,清华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黄润乾获得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 黄润乾说,“这不仅是组织上给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鼓励。我将更...
张基延(2018级本、2022级硕,工物)毕业后选择坚守西北戈壁,为中国核工业铀浓缩贡献力量。他入职的正是中核兰铀(原五〇四厂),中国核工业基础的“五厂三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