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获命名小行星——“邹承鲁星”

2021-11-03 | 孙自法 |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21年11月02日 |

“邹承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浩瀚太空再新添一位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星辰——国际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以表彰和纪念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率先实现胰岛素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贡献的邹承鲁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12日在北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邹承鲁星”命名仪式,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邹承鲁院士家属及同事、学生代表等,共同见证“邹承鲁星”闪耀太空。

周琪致辞表示,邹承鲁先生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毕生为中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对科学求真执着的态度和科技报国的情怀,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

“邹承鲁星”命名证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朱丽兰致辞指出,邹承鲁先生是何梁何利基金2003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具有中国符号、科技特色的“邹承鲁星”获准国际命名永载史册,这是一件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邹承鲁先生卓越成就、崇高风范的高度褒扬。

“邹承鲁先生不仅自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的成就,还为中国生物化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许瑞明说,1978年建立学位制度之后,邹承鲁先生为国家培养了30多位博士、多位硕士和8位博士后。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中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中科院院士。

“邹承鲁星”命名证书牌匾。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邹承鲁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13日发现,发现时距离地球1.9亿公里。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邹承鲁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53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65年,其在轨道上以每天167万公里的速度前进。“邹承鲁星”距离地球最远达5.33亿公里,最近时1.76亿公里。

他说,小行星大致可分为碳质、石质和金属型三类,“邹承鲁星”究竟属于哪一类,还有待将来去探测和研究。“今天我们对‘邹承鲁星’的发现与命名,是该天体研究、探测和应用的新起点”。

“邹承鲁星”空间轨道参数牌匾。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据了解,邹承鲁先生19235月出生于青岛,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0611月逝世。他创立“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和酶作用机制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


相关新闻

  • 172019.09

    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之父——吴宪

    吴宪(1893—1959),1910年通过了清政府组织的庚子赔款留美考试(庚款第三届)。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预备班的成员,于191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172022.08

    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

    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最新一期公告(WGSBN Bulletin),公告称,经小天体命名工作组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王大中星”的命名公告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2022年第11号公告封面图王大中院士王大中,1935年生人,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

  • 142019.05

    光学专家潘君骅院士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苏州大学发来贺电,祝贺国际编号为216331的小行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

  • 072018.12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命名两颗小行星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 172022.08

    生医药校友吴蓓丽、张强锋荣获2022年第五届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

    近日,经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普洛麦格公司推荐的评审专家委员会秉承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认真细致的评审,确定2022年第五届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强锋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Promega Award for Biochemistry)”是由Promega公司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携手深度合作,面向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设立的奖项,于2014年共同...

  • 122023.12

    张钰哲: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建省闽侯县人,天文学家。1919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后又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在叶凯士天文台攻读博士,于1929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他是我国方位天体学...

  • 052010.05
  • 142019.05

    璀璨星空从此有颗“潘君骅星”——苏州清华校友潘君骅院士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在今年1月20日举行的苏州清华校友会年会现场,潘老和蔡抱真两位90岁老校友登台分享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潘老鼓励大家拼搏奋进,发扬清华精神。潘学长的大家....

  • 062016.01

    吴良镛、郑哲敏获得小行星永久命名

    为奖励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

  • 132018.03

    那颗名为“张钰哲”的小行星 或许在今夜路过这座城

    仰望星空,那里有很多星,但有一颗小行星很特殊,名为“中华”,它是第一颗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而它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就是张钰哲。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