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军事化学家陈冀胜——为祖国打造防化坚盾

2022-01-10 | 徐汇博 张诚 | 来源 《解放军报》2022-01-08 |

陈冀胜近影

陈冀胜家中的书房,木质书柜占据了一整面墙。透过书柜的玻璃门,很容易发现书名的一些“关键词”:毒素、生物……其中,《中国有毒植物》《英汉生命科学词典》等书的书脊上,印有“陈冀胜主编”的字样。

90岁的陈冀胜,是新中国第一批防化学兵,也是我国著名军事化学家。穷其一生,陈冀胜的志向,“就是让我们国家的防化盾牌更加坚固”。

1932年,陈冀胜出生于天津,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辗转到重庆求学。1948年,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至复旦大学。“当时在国统区就业很困难”,虽然对新闻专业更感兴趣,但陈冀胜还是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了化学系。“其实当时我对化学不太了解。”陈冀胜笑着说。

求学期间,陈冀胜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金圆券,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陈冀胜的哥哥曾在西南联大就读,“我哥哥是学校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从他那里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受哥哥的影响,陈冀胜在学校里参加各种读书会、时事研讨会,宣传进步思想。19492月,他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腔热血的陈冀胜动员8名化学系的同学一起参军入伍。“起初我以为要到前线去,后来接兵干部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能去新成立的化学兵学校,我们二话不说都去了。”谈起这段经历,陈冀胜的言语间掩饰不住自豪之情。

陈冀胜被安排前往清华大学完成中断的学业。1952年夏天,陈冀胜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回到化学兵学校担任教员。返校不久,他就接到参与筹建学校化学研究室的任务。这个研究室,就是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的前身。

“这是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一口就应了下来。”陈冀胜记得研究室主任是黄新民,一位化学专家。“他带着我们去当时科研体系比较完善的东北考察了几个月。我们的介绍信上‘职位’一栏写着‘研究员’。接待单位很惊讶,怎么来了这么多研究员?结果一看,都是小伙子!”说到这里,陈冀胜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黄新民的带领下,这群小伙子一点点搭建起化学研究室的四梁八柱,中国防化科研事业蹒跚起步。

当时学校接到命令,要抽调400名学员前往抗美援朝战场进行化学侦检工作,但学员们没有配装任何化学装备。陈冀胜和其他教员决定拆解3个在前线缴获的敌人的侦检包进行仿制。

陈冀胜回忆,侦检包里装的是透明玻璃管,说明书上只简单说明玻璃管压碎后遇到毒剂会产生变色反应,并未标明里面的成分。“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一边查资料,一边做实验,摸着石头过河,连做梦都在琢磨。”两个月后,陈冀胜和其他教员终于破解了侦检包的“秘密”,在学员启程前将400套侦检包交到他们手中。

“后来,我们‘乘胜追击’,开始着手研制我军正式的侦检装备,某些方面比当时敌人的侦检包有所改进,比如能检测出一些新型毒剂。”1年后,我军正式的侦检装备“石鹰1号侦检器”被送往抗美援朝战场前线。

翻开陈冀胜主编的《中国有毒植物》一书,里面收集了我国101科、943种有毒植物。此书198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至今仍是中国关于有毒植物的权威专著。

20世纪70年代,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植物毒素种类的多样性,陈冀胜发现我国没有相关专业的权威书籍,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毒植物调查。

刚接手这项研究工作时,陈冀胜信心十足。原本他和同事都乐观地认为书会在“两三年之内完成”,孰料为了编写这本书,陈冀胜花了整整10年时间。

“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生物体内的毒素种类非常复杂。”对植物学并不熟悉的陈冀胜,带着调查团队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找各种可能有毒的植物,一边采集样本请植物学专家审核,一边进行实验,被同事们戏称为“神农”。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会走得更远。“搞科研要拓宽视野,了解全貌,要符合国家最迫切的需求。”秉持着严谨的科研态度,陈冀胜与“毒”打了一辈子交道,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后他也没有中断科研工作,78岁时提出研究所要开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放在自身研究课题上,应该放眼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和最前沿。”如今,耄耋之年的陈冀胜每天还花费大量时间翻看各种书籍,查阅最新论文,了解前沿动态,每当有新的发现都会记录下来,与学生分享交流。“研究队伍不求体量大,但要有足够的力量传承下去,因为军事科学的发展是源源不断、没有终点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我最大的期望。”说这话时,他语气坚定。


相关新闻

  • 242022.10

    军事医学专家陈冀胜院士逝世

    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陈冀胜,1932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技术一级、文职特级研究员,曾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总工程师以及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等。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生物毒素...

  • 052021.08

    为国铸盾的“人民英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颁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入伍30年来,陈薇致力于生物安全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一座生物防控坚盾。1...

  • 092021.09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闻令即动 不负使命

    去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陈薇带领团队作出重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012011.12
  • 222024.03

    仰止青山高 清风与终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家鼎的科研手稿。这份名为《化工分离过程进展》的手稿笔力雄健、端庄俊秀。它不仅是汪家鼎科研历程的真实记录,也生动再现了他严谨勤奋、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汪家鼎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