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2022-02-21 | 谭靓青 杨悦 | 来源 《解放军报》2022-02-20 |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北京时间202112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

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的王永志,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当年发射架前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他那颗向往星空、矢志报国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当时就想,国家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抱着“不让人欺负”的目标,王永志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

1957年,王永志迎来人生一大转折: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此,王永志的命运与中国航天紧紧相连。

针对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射程不够的问题,王永志大胆提出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烧剂,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

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王永志鼓起勇气找到发射场技术总指挥钱学森,谈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听后,马上把导弹总设计师叫过来叮嘱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果然,这个方案实施后,导弹射程增大了,连打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试验取得成功。

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始终贯穿在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

1986年,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与一批科学家悄悄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航天界的大事: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4个助推器,形成新型大推力火箭——“长二捆”。

王永志说:“当时,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1988年底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要求18个月内完成研制任务。王永志代表研究院立下“军令状”。在一些外国同行看来,没有3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王永志和同事们用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90716日,“长二捆”首飞成功。

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接受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挑战——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力主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

为提高航天员安全系数,王永志主持设计出能满足多种要求的载人航天飞行轨道。为了解决火箭上升阶段航天员海上应急搜救的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飞船就近飞往3个海上预定落区,实现海上选点的救生方案。

“把中国人送上太空,这是我心中的终极目标,即使再紧张再累,我也无怨无悔。”王永志忘不了给90多岁的钱学森贺寿时的情景。钱老把王永志送来的礼物端端正正放在书架上,时常认真端详——那是一艘“神舟”飞船模型。

20031016623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返回地面,遨游太空的杨利伟走出舱门向大家挥手致意。

那一刻,举国欢腾,王永志激动得热泪盈眶。

20042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后,72岁的王永志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在银河一隅,有一颗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那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王永志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久编号第46669号。

梦想绽放光芒。在茫茫太空中,这颗编号第46669号的小行星,仿佛沧海一粟。它像许许多多的航天人一样,默默运转在宇宙一隅。但是,这颗小行星因为梦想而闪耀,照亮了中国航天人前行的方向。


相关新闻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192016.09

    王永志院士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在中秋节晚上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后,王永志非常兴奋。面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他说,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实验平台,在建....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112017.09

    中国工程院杨士莪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举行

    9月6日上午,杨士莪院士报告会暨传记赠书仪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062022.07

    中国工程院张宗亮院士受聘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兼职教授

    7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泥沙馆数字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为张宗亮院士颁发聘任证书。

  • 222016.09

    发明中国自己的电机冷却技术——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

    “我要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或者外国人做不到的事。”这是电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从清华大学毕业一年后,郑重立下的志愿。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292018.10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科艺皆投入,常怀赤子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在《科学与艺术——2018年韩中青年书法大赏与知名院士学者书艺展(首尔)》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