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教授张强:杰青项目让我坐热“冷板凳”

2024-05-28 | 张双虎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4-05-28 |

张强(左一)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20231130日,国务院印发实施第三个国家清洁空气行动方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改善我国空气质量的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每立方米以内。

这些指标并未引起多大“水花”,人们似乎都相信达到这些指标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2013年,我国公布第一个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提出2017年将北京市年均PM2.5浓度控制在60微克每立方米时(当时为90微克每立方米),几乎没有人相信真的可以做到。

4年内将PM2.5年均浓度降低1/3,这在全球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史上都没有先例。但中国做到了,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地区年均PM2.558微克每立方米。

取得这样的成绩和社会各界协力治霾密不可分。其中,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支持的基础研究为治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我们很幸运参与到国家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中。”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1995级本、2000级博,环境)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认识和分析排放源,我们找出治理的薄弱环节,指出下一阶段治理的优先方向,并用于国家清洁空气行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被应用“倒逼”的基础研究

经过10年努力,今天京津地区又可以经常看到蓝天白云了,但很多人还记得曾经有雾霾的日子。

2013年颁布大气十条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体量很大,污染源涉及从工业、交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污染源和污染体系复杂,不同污染源排放大量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涉及成百上千种不同化学组分,其物理化学特征差异巨大。

“实际上,当时我们对污染源的构成并不清楚。”张强说,“要把如此复杂的污染源弄清楚,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

张强认为,雾霾虽然受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但主因是人为污染物排放。因此不管是了解大气污染的科学规律还是治理实践,首先要把污染源弄清楚,不同地域、时段、行业,哪个污染源的排放影响最大。

2016年,张强得到杰青项目支持,围绕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源展开研究。当时,正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攻坚阶段,因此立项伊始,项目就不断被需求倒逼

“这项研究的需求牵引特点非常突出。”张强说,“一方面当时的治污任务很重、很迫切,不能等科学家把机理完全研究清楚再着手治理,所以我们始终处于边研究边应用的状态。另一方面,实际治理工作随时给我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一,各行业技术水平、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差异很大,因此大气污染排放源构成异常复杂。

“我国的排放源数量大、变化快,传统方法很难刻画出实际排放特征,更难实现排放清单在准确性和时空分辨率方面的提升。”张强说。

开始治理的前两年,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年均PM2.5浓度在下降,但一到秋冬季,污染就会加重。2015年至2016年,北京市还出现几次时间跨度较长的重污染过程,并启动了红色预警,给人的感觉是越治越霾。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舆论沸腾。

在杰青项目支持下,张强主持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瞄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表征问题,在动态排放清单方法学及排放驱动力分析、区域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研发及应用、基于立体观测的排放校验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研究。

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张强团队发现,在全年时段,京津冀区域的工业污染源排放影响最大;而在污染严重的秋冬季,居民采暖、生活用散煤排放影响最大。这些结论连同相关建议很快被采纳,2017年,环境保护部等联合颁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针对区域尺度工业排放和居民散煤部署制定了具体治理措施。

很快,治理见到成效。当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年均PM2.5浓度达到58微克每立方米。

“我们另一贡献是构建了精细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集,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反馈、改进、迭代升级。”张强说,“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污染治理实践,这个数据集都实现了应用,例如国家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就用到了我们的数据。”

原创性和独特性非常重要

2009年,张强完成博士后研究加入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排放源表征方面的研究。当时这个方向比较冷门,很少有人涉足。

2015年,38岁的张强初次申请杰青项目失利。他很快梳理问题、调整思路,卷土重来,没想到第二年非常顺利。回忆获得杰青项目支持的经历,张强觉得很幸运

“这项工作涉及大量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工作,一方面比较基础、枯燥,另一方面很难快速出成果,甚至不容易发表论文。”张强补充说,“虽然前期没有发表太多论文,但是杰青项目不太看重这些,因此这次申请过程比较顺利。”

得到杰青项目支持后,张强在前期积累数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科学问题,很快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因此,他认为要想获得杰青项目的青睐,首先工作要有原创性和独特性。不管自由探索还是国家需求牵引,找到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特色、有价值的研究,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一年的‘本子’我主要写自己做了什么,但没有成功。”张强说,“第二年更突出工作的科学意义、价值,以及研究的独特之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更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东西。”

后来,张强成为杰青项目评审专家,在看到更多杰青项目申请书后,他越发确信自己的判断。

“一定要突出特色,坚持自己的方向。搞研究不一定要追热点,什么‘热’去做什么。”张强强调,“能把‘冷板凳’坐热,更容易获得杰青项目的认可。”

“比自己做出成果更有价值”

2023年初,张强负责的杰青项目结题验收时,被评为优秀。

在杰青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稳定支持下,张强团队将污染物排放源研究深入下去,不断完善和更新方法,并把在中国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扩展到全球尺度。

同时,张强团队的年轻研究人员开始向排放对气候、环境、健康的影响,以及未来如何实现协同减排等方面拓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们的数据集现在对科学界无偿开放共享,用户可以按照需求定制不同时段、行业的污染源信息,同时进行在线数据分析。”张强说,“已经有不少国内外团队利用我们的数据集做出了很好的成果。能为科学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我觉得比我们自己做出成果更有价值。”

滚动支持覆盖创新“黄金期”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杰青项目进行系列改革,择优遴选、滚动支持。对此,张强认为,这将突出杰青项目的项目属性,为最有活力的青年科学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让他们沉下心去,做最难、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以前的5年资助期有点短。张强说,滚动支持可以延续到15年,基本上能覆盖科学家的科研黄金期,让其在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另外,科研领域一直努力“破五唯”。杰青项目在滚动支持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对项目进行分级评价,并将其反馈到依托单位,作为杰青项目负责人科研表现的评价参考。

“这会使科学家不‘躺平’,也会淡化‘帽子’属性。”张强说,“杰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品牌,也是我国科研资助项目的品牌。未来,希望对青年人进行更多支持,让更多优秀年轻人获得资助。”



相关新闻

  • 172019.06

    我的父亲清华大学教授黄熊

    如果说母爱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热度,那么父爱就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格局和高度。在父亲阳光的、健康的、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的教育方法下,我们姐弟三人的独....

  • 062017.06

    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追梦赤子心

    “让中国电视广播技术成为世界引领者的‘至善’之路对我来说,还远远没有结束。”杨知行说。

  • 052020.06

    征服世界科研高峰的女性攀登者——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丁晓青教授

    丁晓青,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智能图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

  • 242024.06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获此殊荣。回应百年关切,于中国本土实验室中,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首次”;挑战世界难题,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大胆提出与主流不同的学术思想。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不惧成为“拓荒者”,培育青年创新...

  • 122022.10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我更看重的是解决研究领域的真问题,这才是科研价值所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2000级化工)说。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团队,多次获得各项奖励,38岁的张强已是国际锂电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张强很早就下定决心研究锂电,在清华大学读完博士,他又前往美国、德国完成了博士后研究。2011年,张强刚回国,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当时,学术界正寻找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的电池体系,锂硫电池体系被认为是...

  • 242024.05

    余刚:深耕环境30年,坐热“冷板凳”

    “在清华工作的30年,我亲历并见证了环境学科一步步发展壮大,可以说,这里是我的‘舒适圈’,可以‘躺平’。但我想再突破一下,希望在生态环境学科前沿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恰好有这样的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开垦一片新土地是很令人兴奋的。”余刚说。

  • 052016.07

    “雪中炭火”赵家和——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生命之歌

    今年,是这位老师,这位平凡的共产党员捐资助学十周年,让我们一起认识他,记住他。

  • 262018.12

    1929年私立南开大学教授流入国立清华大学的分析

    1929年私立南开大学3位骨干教授流入国立清华大学,是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竭尽全力延揽人才的成果,更是私立南开大学经济硬实力不够强大与内部管理制度等....

  • 092017.05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记者从清华大学证实,颜宁已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