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杨: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2008-11-07 |

来源:大河网 2008年11月7

张杨,1980年生,湖北宜昌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硕士。

前有《哈佛女孩刘亦婷》,今有哈佛男孩名叫张杨。用张杨的话说:“上了哈佛不能算完,带学弟学妹进了哈佛也只是开始,办出中国的哈佛才是没有愧对《年轻的战场》!”

《年轻的战场》封面

  张杨,从南方小镇考入清华,又凭自己的拼搏走向哈佛,而执教新东方和美国私立名校的经历更是充实了他的教育生涯,他申请出国的技巧、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考察、帮助国内学子考入哈佛的经历,为后来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一、给学子——考研、申请出国实操技巧

  考研是一项艰苦的征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张杨当年以万分之一的比例考上清华研究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告诉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自我放松,甚至还在书中列出了一个详细的考研作息时间表供参考。

  而对于出国,张杨将自己申请英法失败后押宝美国,一波三折的经历在书中悉数再现,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来者借鉴参考。而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如何准确到位地填写申请材料,张杨提供了很多技巧性的参考。

  二、给家长——美国私立教育中学一手资料

  近年来,留学队伍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国读初中、高中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国内相关机构对海外基础教育的关注并不多,致使很多家长漫无目的地将孩子送出去。全新的挑战与锻炼,对低龄留学生来讲是一柄双刃剑。

  张杨哈佛毕业后,进入美国百年私立名校任教,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书中他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森林中举行开学典礼,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经商意识,环保理念,慈善情怀等,为中国中学生直接进入美国中学提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

  三、给“战场”——中国草根少年走向哈佛

  张杨出生在南国偏远小镇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少年时代也并未表现出任何“人才”的迹象,经历过多次失利,但是他依靠勤奋、努力、追求梦想的执著精神和简单实用的技巧,不断超越自我,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目标。

  不满于高考失利,梦断省城,他将希望寄托在考入国内顶级名校清华大学;考入清华后囊中羞涩的窘况激发了他追求财富的欲望,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执教新东方成为一代名师,这不仅使他赢得了众多粉丝的青睐,而且也为后来出国留学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放眼全球的渴望促使他萌生留学的梦想,最终以诚信和实力打动美国8所名校,而哈佛的门票为他的人生舞台打开了一条国际化的通道……如今,学成归来的他已经成功就职国内最大的出国留学机构,为更多的人搭建出国留学的桥梁。

  走出小镇后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宽广,但是每一次成功的跳跃背后,都饱含着艰辛的付出,在书中,张杨写下这样的青春誓言:“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

相关新闻

  • 092020.09

    “人民英雄”陈薇:抗击疫情,“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020年2月26日是陈薇54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由她领衔的团队研制的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上级领导向她发来生日祝福,“我当时回答就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

  • 162020.09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陈薇在实验室工作(资料照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

  • 272020.11
  • 212008.10
  • 102015.10

    一路奔跑的“张杨”人生

    顺顺CEO,哈佛与清华的双料硕士,留学教育机构“启德”前高管,新东方一代名师,张杨的这些标签是光环也是魔咒。有人捧他是从草根到精英的典范,也有人哄他不....

  • 222017.02

    杨祖陶:我的哲学人生

    著名西方哲学史家、武汉大学教授杨祖陶于2017年1月22日去世,享年90岁。杨祖陶先生1945年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 032017.07

    洪逸曦:选择来清华 我的眼界更开阔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这么选择?因为,我想换一个生活方式,体验内地的独特文化。来到清华,我不确定自己能够遇到什么,但我能肯定的是能够尝试在香港体验不到的....

  • 102019.01

    杨万泰:高考牵起我与化学的缘分

    除了专业上与化学结缘,我的家庭也与化学以及清华大学缘分不浅。我夫人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女儿则是低我们30届的学妹。

  • 162007.07
  • 142024.09

    吕莉:我的恩师杨存荣

    我求学的旅途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不仅以知识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更以无私的关怀和深切的鼓励,温暖了我青涩岁月的每一个角落。她,就是我的恩师——杨存荣老师。与杨老师西操场合影留念时间回溯到1975年,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一名工农兵学员的我,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踏入了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的校门,在自动化系开始了的学术之旅。在那个年代,学习的条件远不如今天这般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