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耿春亚的香港淘金梦

2008-12-09 |

耿春亚,香港清华同学会秘书长。19808月生,安徽人。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级本科,香港城市大学材料工程系硕士,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办以社交组织管理为主的服务公司历翔科技,同时兼任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香港特区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等公职,希望帮助更多在香港的内地高档人才取得留港工作的机会。

如果耿春亚不是来自内地,我不会对他有那么大的兴趣。教育背景比较相似,都是在大学本科期间来到香港体验了一把(我是交流,他是实习),都至此以后对香港欲罢不能(我拚了小命申请来港念研究所,他则主动放弃了去MIT深造的机会,香港的8高校任君选择)。

“我和你还是不一样,你学文科在香港做传媒,工作机会多,也很历练人,但我学的是理工科,说实话,和内地相比,香港的科研环境差远啦!”哦,是么?我不和他在文理有别的问题上细论,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尽管每年申请到全额奖学金来港的内地青年才俊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毕业之后能找到相关工作而顺利留港的lucky dog少而又少。“你知道么?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都在以进入投行为第一目标!”为什么?“香港政府把我们惯坏了,奖学金确实优厚,可是学校并没有为学生的毕业前途着想,只要学生在校相安无事便好。”

如果知道耿春亚现在的身份:在港内地大学生联谊会主席,便明白以上这番话的份量所在。采访当天,他正在香港科技园区出席一个内地毕业生就业指导会议,作演讲嘉宾分享自己在港的奋斗经历。他天生一张娃娃脸,但并不损害他的演讲魅力。

拥抱香港

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间自己的公司:历翔科技有限公司,是真正的“有产者”,而他在香港不过才五年的时间。“我们是做什么呢?叫社交组织管理(social network service)。比如facebook,他们的社交对象是个人,但我们的客户是社交组织,像商会、俱乐部、NGO等商业及非商业的团体,为他们提供社交管理系统和服务,再将资源聚合,收费模式和当年阿里巴巴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做的是电子商务。将来我们也会形成门户。”不要以为是在纸上谈兵,他的公司已经开始盈利。

耿春亚在北京清华大学学的是物理,进入城市大学研究生院依旧继续物理科研,似乎和他后来所行拉不上关系,但他并不这么认为。“清华的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有几条路可以选择,其一是出国,尤其是学理工科,太容易;其二是进政府,我的一些同学2526岁就做到了市长助理,团中央干部;当公务员不是我的兴趣,我曾经一度想做科学家,不过大三那年来香港做了几个月的实习,就彻底改变了想法,在香港,太适合创业啦!”

后来耿春亚决然选择香港,经过考察,首站落脚城市大学。“科技大学太偏了,我不想在那边养老,中文大学离深圳太近,我没事喜欢去热闹的中心地带。”因此,他开始主动建立人脉,方法便是参加比赛,拿奖。“我参加很多商业性的创新科技比赛,有IT的、手机的,还有以前在清华做的物理项目,然后就去各大学贴广告找大陆学生做合作者。”比赛团队的淘汰率很高,却渐渐凝聚了人力,曾有“耿家军”之称。“因为经常得奖,所以很多媒体便来采访我,有了一定的见报率,还会因此参加一些相关的event。比如,我上次得奖,左边坐的是香港创新署的署长,右边是Orange的行销总监。”获得了与本地高层精英接触的机会,耿春亚自然不会放过。“我不是没事找他们,我会想一些双方都能够合作的项目,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

香港新“移民”故事

耿春亚现在的头衔很多,除了自己的公司,还有许多社会公职,最引人注意的是“香港特区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参与政府每年对大型青少年拨款项目的审批和监察。十几个委员中,他是唯一来自内地的年轻人。耿春亚真正得到了香港对自己的接纳与认同。

“我很喜欢《甜蜜蜜》,我要是有钱,就去拍一部《甜蜜蜜2》,把我们这一代来香港的故事讲出来。虽然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但基本问题都一样,就是如何取得这里的认同。”

说来不可思议,耿春亚到现在还不能熟练地讲广东话。他对此不以为然,“语言和沟通是两回事,我广东话说不来,但依然有一帮很好的香港朋友。”

今年,香港入境处放宽了对内地毕业生留港寻工的签证时间,由3个月延至1年,这是耿春亚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成果。“现在我们正在争取内地生在校读书期间做兼职的合法权益。”他坚定地说。(梁小岛 文/摄)

摘自香港文汇报 2008年11月2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