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贾保军:“球胜于言”

2008-12-22 |

——访清华校友高尔夫联赛组委会执行主任贾保军

来源:新高尔夫 20081215

清华大学深圳校友会副秘书长,第一上海证券(香港)联席董事

12月4,2008“中华杯”清华校友高尔夫联赛精彩落幕,这是全国清华校友最盛大的高尔夫球赛事,作为一个业余校友高尔夫球赛,在没有专业高尔夫机构依托下,能做到如此高标准、大规模实属不易,为此记者采访了联赛组委会执行主任、香港第一上海证券联席董事贾保军先生,感受了他对组委会工作与高尔夫球的相关体会。

记者:2008(第二届)清华校友联赛成功举办与往届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什么感受及体会。

贾保军:我也是上一届联赛的总协调人,比较起来,本届与上届都是18洞同时开球,但今年的参赛队伍数量、赛事标准都提高了许多。上一届除深圳、北京以外没有其它地区组队参赛,而这次珠三角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等都有队伍参加;从去年的5个球队到今年的12支球队,参与的地区和球队更为广泛了,赞助的纪念品及奖品更加丰富、赛场布置更加隆重、赛程的安排也更加细致,尤其是得到广州、深圳、东莞地区校友会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并出席联赛,得到校友企业的大力赞助,在整个赛事从筹备到执行过程中处处能体会到深深的校友情怀。我非常感谢校友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当然在赛事安排中也存在有衔接不周密的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记者:本届赛事你没有参赛,无处不看见你忙碌的身影,作为执行主任在赛事中需要亲历亲为吗?做好球赛主要需做好哪方面工作,而在工作中有哪些压力?

贾保军:其实我也不愿意总是在现场“督战”,我更希望明年能上场参赛。因为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基本是义务的非专业人士,不是所有环节都有严谨的流程,现场需临时处理的事情就会较多,赛事的组织者包括我和秘书长高贵中学弟对赛事各个环节都要心中有数。之所以没有引入专业的赛事机构,一方面出于经费的考虑,更主要的原因是校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它专业机构难以深度介入到策划、报名、赞助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好球赛工作需要组建强有力的秘书处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在组织调度上做好统筹工作。有往届的经验,今年在赛事、赞助上压力不是很大,而各地区参赛球队很多,每队的名额有限,在平衡参赛名额的协调工作上会感到些压力,但更多的压力是怕来自球员的不理解。

记者:作为联赛的发起人之一,当初是如何把清华校友网络在一起的,组织校友联赛有什么初衷。

贾保军:坦诚的说,以校友为基础做如此规模的赛事非常不容易,在此之前我们在珠三角的清华校友活动是有比较深的基础的;校友们借助清华校友珠三角羽毛球联赛等相关活动已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基于各地区组织者之间的信任,高尔夫联赛也就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联赛的初衷是增进校友感情,提高球技,促进健康,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经过两届的赛事自然也形成了一个高端的校友联谊与商务交流平台。

记者:您是做证券投资的,认为证券投资与高尔夫有什么联系及共通点。

贾保军:以前也听到过商务与高尔夫相联系的体会,我个人认为证券投资与高尔夫是非常相通的。高尔夫在练习场的基本功与球场上的发挥是截然不同的,球场的地形地貌、天气、同组球员千变万化;证券投资也是如此,不仅要看公司基本价值,更需要看市场,看投资者的心态,看如何掌握买卖时机。证券投资与高尔夫一样,较量的是心理与意识,投资的决策与打球一样受心态影响,随时要把握何时保守,何时进取,博与不博。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战胜自我,才能战胜球场、战胜市场,这是高尔夫和证券投资的共同魅力所在。我身边有些投资做的好的人士对高尔夫的领悟一样很快,主要是心理情绪控制力强,成绩提高就快。

记者:今后清华联赛如何发展有什么新的想法与计划。

贾保军:希望秉承培养团队荣誉感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球技的比赛精神,办好每年一届联赛,让“中华杯”成为清华校友的“莱德杯”。也希望今后更多地区更多清华球队参与,在组织工作中更严密,在沟通交流上更充分。可以考虑切入一些新的元素和活动亮点,也会进一步吸取一些校友更好的建议。为保证联赛组织工作的连续性,可在两届联赛之间设立常设组委会进行必要的联络工作。

记者:可否谈谈“中华杯”联赛与清华文化的关系。

贾保军:清华大礼堂前的校训是“行胜于言”,我们的联赛要发展必须靠这种脚踏实地做事的作风。具体用在这里可以说是“球胜于言”,无论打球,还是组织球赛,都不是梦想或空谈能出成果的,一切皆来自有效的行动。参与组织工作的人,更要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维护团队荣誉的使命感,实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