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1937年1月生,吉林洮南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一九四研究所政治部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无锡市委调查研究室主任,无锡市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无锡协新毛纺染织厂党委书记,国防科工委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代书记,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党委书记。1991年-1998年3月任国家体委副主任。1999年任国务院第一批稽查特派员、部长。2002年8月,被国家体总授予“体育工作荣誉奖章”。
刘吉现任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商务联席会名誉主席、首都企业家俱乐部顾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职业经理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编委会主任和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等职,并担任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我认为中国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稳定,二是发展。只有稳定了才能发展,只有发展中国才能强大,人民的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向前走,之后才能达到民主、自由。
今年的上海书展迎来了一位焦点人物: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在新书签售会上,刘吉带来了自己的两本新作《碰撞三十年》和《坦言三十年》。
刘吉曾从事过原子能研究和管理,做过共青团工作,担任过国营大型企业党委书记、 地方政府官员、部队高级军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国防科技大学负责人、国家体委副主任、国务院稽查特派员等要职。
在书展期间,刘吉在其下榻的饭店就乡镇企业、国企改革、三农问题、腐败现象、全民健身等话题,接受了理财一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谈乡镇企业:
产权不清晰影响了发展
理财一周报:1980年代初,你的长篇调研报告《江南农村经济的曙光》,曾在经济界引起大讨论,可以说,是你最早注意到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刘吉:那时我正在无锡市委研究室当主任,兼体改办主任。当时,无锡的乡镇经济刚刚兴起,全国的经济学家、理论家包括领导人对乡镇企业都有不同看法,认为它与国有大企业争原料、争人才,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又不如大企业,是一种浪费,因此认为乡镇企业不值得发展,很多人主张要限制或取消乡镇企业。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到无锡后,就对全市156家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乡镇企业兴起的缘由。那时正是“四人帮”垮台之后,原来上山下乡的青年陆续回城,回城之后要工作,就顶替父母,那时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很多人40多岁就退休了。这些退休的父母回到农村,就组织起来搞乡镇企业。
所谓的乡镇企业,那时就是农村人拿着工具敲敲打打。比如苏北的电镀厂,工人没钱搞电镀,就到原来工作过的厂里找师兄把电镀做了,或者把城里的师兄弟、高级工程师请回来,给自己加工东西。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尽管质量不太好,但当时中国产品稀缺,这种东西也供不应求,想禁止也禁止不住。
所以我那篇报告出来后,无锡市委决定,对乡镇企业的兴起,第一不宣传,第二不制止,第三再看一段。到1983年,江南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到了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在常州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交流大会,中央才开始肯定乡镇企业。
理财一周报:可是后来,乡镇企业却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什么?
刘吉:在1980年代,乡镇企业的性质是集体所有,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个人,归乡镇管。乡镇企业在初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到了1990年代后,就开始没落了。因为集体所有制、产权不清晰影响了它的发展,同时温州的民营企业开始兴起;江苏的乡镇企业一直坚持到1994、1995年,政府才下定决心改制乡镇企业。
理财一周报:也就是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凸显了。
刘吉:是这样的。后来向市场经济过渡后,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更强了,因为它是自主经营,自己管理,决策方面都相当的快,而乡镇企业是集体企业,很多问题都要通过乡镇政府集体讨论,因此发展就受到了阻挠。
谈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
理财一周报:到上世纪末,你作为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参与了朱镕基总理领导的国企改革,那么,你对国企改革的历史地位和成败有何评价?
刘吉:当时,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命题,应该说就把“姓资姓社”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姓公姓私”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当时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姓公姓私”,是1990年代中期社会争论的一个大问题。
直到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即除了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股份制也是公有制的形式。国家确定股份制也是公有制的形式后,国有企业的改制就一下子打开了,即国有企业可以上市了,可以有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股东,大家可以参与入股,之后可以分红,用钱来赚钱。
当时我做特派员的时候,国有大企业很困难。后来中央就提出,把向银行借的钱转成股份,就是“债转股”,相当于银行投资,这样原本国有企业债务累累,“债转股”之后一下子就活了。所以从历史角度看,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
理财一周报: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解决了,但我们也看到,现在垄断的现象依然严重,一些行业还没有完全放开。
刘吉:应该看到,现在除了直接对国计民生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没有放开外,其他都放开了。放开后发展的快慢是另一个问题。当然我们也说,真正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项目是不会完全放开的,如果全放开了就控制不住。像资源性产品、军火这一类,是不会完全放开的。
我们国家从1992年到现在,只有17年的市场经济(历史),而西方许多国家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几百年了。像这次的金融海啸,因为控制了一些行业,所以受到的冲击反而小,有的行业有控制反而是好事。有些行业,如煤炭放开以后,许多小煤矿都相继出现了问题,所有现在我们还要开展治理整顿,甚至取消。
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放开的一定会放开,有些一时放不开的,等到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也会放开。像现在的一些炼钢厂放开以后,如果它有本事也可以与国有企业抗衡。
谈三农问题:
农村现代化还要30到50年
理财一周报:你对农村问题也很有研究。最近关于土地所有制改革,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等问题的讨论也很热烈,对此你的观点是?
刘吉:对于农村土地问题,在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这些意见都提过,但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还解决不了,还要拖一段时间。对于中国的土地最终能否归私人所有,各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包括现在的住房,也有70年的产权限制。当前的情况就如小平同志所说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我认为,今后土地的流转将会加快,形式也将更多样。
理财一周报:“三农”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吉:现在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我的看法是:农业问题要靠工业化去解决,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去解决,农民要靠市民化去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眼前的口号,它是一个长远目标。只有农村现代化,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如果农村不现代化,那么中国也现代化不了。
要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否则农村发展不起来,农民就靠那几亩地,靠那几亩地你能富吗?我们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鼓励农村整合集中,鼓励农业搞农业转产、搞第三产业。要将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盖农民适用房。
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走产业化的道路,美国不到3%的人种地,他们能够养活3亿人口还向全世界出口粮食,美国出口粮食占全世界的近一半;中国将近7亿人口种地,养不了13亿人,每年还得进口粮食。
所以我说美国是有农业没有农民,中国是有农民没有农业。中国的农业不能叫做产业,一家一户怎么叫农业?要想产业化第一得形成专业化,第二得有标准化,第三得有规模化。我们现在一家一户能是产业吗?还是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这是我们中国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要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还有30到50年,如今我国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50%至60%,而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村人口只占20%至30%,所以中国还有3亿农民要转为城市人口,即使一年解决1000万,也要30年,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谈腐败现象:
财产申报制度需要过程
理财一周报:你对反腐问题有关注吗?
刘吉:关于腐败这个问题,从全世界来讲,当国家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5000美元过渡的时候,都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社会的动荡时期。这种矛盾凸显是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还有就是腐败带来的问题。所以对于腐败,国家要加大处理力度。
但是光加大力度还不够,还有法制的问题,而法制还在健全的过程中,所以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有一个度。像现在社会上,上访的人那么多,其中70%~80%的人都是有理由的,为什么不能全部处理?因为现在无论从法制上,还是精力上,都处理不过来,如果都处理了,社会也会害怕。
所以有一部分人始终会做出牺牲,就像过去每一代人都有为此牺牲的。我们这一代人,一开始工资就几十块,而我现在比我孩子的工资低多了;还有一些过去参加革命的,工资还要低些,有的甚至没有,因为上班的工厂倒闭了,这又怎么办?这也是一部分人在做牺牲。
理财一周报:对最近讨论热烈的官员财产申报的制度,你怎么看?
刘吉:这个我相当支持,应该申报,这样对政府官员至少有个约束。但是要做到申报的都是真的,还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们所采取的办法是对的,虽然不一定都有效,但也会按照它去做,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像最近对官员腐败的处理力度就加大了,官商勾结也开始抓了。
理财一周报:还有人说,现在是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干群冲突、群体性事件很普遍。
刘吉:这就涉及到民主制度建设的问题。中国的民主制度要建设,但是民主和自由跟人们的素质是有关系的,跟文化素质、法制健全有关。我认为中国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稳定,二是发展。只有稳定了才能发展,只有发展,中国才能强大,人民的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向前走,之后才能达到民主、自由。
理财一周报:你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作为一个全程经历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吉:我很同意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它是对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走过的道路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30年来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最后概括出来的这样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希望中国平稳地、又好又快地发展。
谈全民健身:
体育的本质就是健身
理财一周报:你以前做过国家体委的领导,还获得过国家“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去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金牌总数获得第一,但很多人说,从全民健身的角度看,离“世界第一”还差得很远。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刘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确实偏重于拿金牌。因为,当时国家能与世界接轨的也就是体育,别的像经济方面根本不行。对于一个大国,发展竞技体育,拿几块金牌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了,所以要更多地强调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当时我在国家体委工作的时候,就提出要搞全民健身。这个口号提出来后,经过3年左右的讨论、修改,最后报到国务院,于1995年由国家通过全民健身计划。
但计划推出后,问题也来了。过去国家给体委的钱,就是夺金牌的钱,因此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搞全民健身,国家不给补贴,没有资金,就无法开展。最后我们向中央提出能否发行体育彩票,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体育彩票每年发行好几百亿元,其中大部分被用于群众体育,这些钱远远超过国家补贴给体委的钱。
我离开体委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我说体育》,其中说过,体育的本质就是健身。你看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说“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江泽民说“全民健身,利国利民”,三代领导人,没有一个说发展体育是为了拿金牌的,都说发展体育是为了增强群众体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全国已经展开了,也被更多的人接受了。
但我认为,这方面还应该大力推动。中国人参加体育运动,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的工资投入、健身房的投入都是比较少的。像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居民工资中的30%~40%都是用于健身的,而我们的收入有70%~80%用于吃、住,所以我们要从观念上去解决。
当然,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也有关系,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转变。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没有幸福的。
理财一周报:你现在已经70多岁了,看起来你的身体还很好,有什么健康秘诀吗?
刘吉:一个是我的心情很开朗,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包括写书、演讲之类。除此之外,我也喜欢打桥牌、打高尔夫等。另外,我每天睡觉前都会慢步3公里,这样可能对身体也有好处。
我觉得人一生有两件事情应该做好。一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事业,要做一些贡献,另外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像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所说,他就想健康地再活五十年,如果不健康,宁可早点去世也没关系。他提出个观点,意思就是剩下的晚年绝不浪费国家的药费,绝不成为家人的累赘。
(陈才、黄蓓、周知秋)
转自 东方早报—东方理财网 200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