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吴良镛:城市方向

2010-02-25 |

概要:作为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我们就要弘扬中国城市文化。中国城市文化之博大和高远,并没有在当今的世界上的普遍承认,所以,在21世纪之初上海举办声势浩大的世博会,中国馆理应宣扬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成就。作为我们继承并创造文化的基础和业绩,世博会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机遇。

吴良镛

  对于世界博览会,我看过在汉诺威和大阪举办的,它们各有一个主题,都是追求时代的文化本质和发展方向,如汉诺威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大阪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此外,纽约的主题是“通过理解走向和平”,巴黎的主题是“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这些主题常常就是一个时代的宣言和努力的方向。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美好的城市与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切合时弊的好宣言。

  作为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我们就要弘扬中国城市文化。中国城市文化之博大和高远,并没有在当今世界得到普遍承认,如今仅仅为少数学者所知。李长春同志提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指南针计划”,将中国人居环境文化也列入传统文化之列,如今也还在努力探索之中。所以,在21世纪之初在上海举办声势浩大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理应宣扬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成就。

  因此,我赞成目前策划中提出的中国馆展陈“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命题,这个大方向是不错的。但是,究竟如何体现这些内容,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可以说,中华的城市文化和他的历史一样长远和悠长。我们尝试探索其伟大的核心的精神,是不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深入的工作:

  第一,城市与自然的结合。城市与山川平原融为一体,无论从使用方面或在技术处理、美学创造方面,皆是如此。表现中国城市或风景名胜的绘画,常常能出色地表达它的诗情画意,这与西方古代城市通常用铜版画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城市与乡村的融汇。中国传统城市与乡村是一体的,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互为推动,联系紧密,和谐发展。这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村落与山川湖泊等,融为一体,尤有启发。

  第三,城市与生活、人文、建筑、工程、技术、桥梁、航运等等的联系。城市的内在生活丰富多彩,而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正与共同融合在它所构成的物质环境中而延绵百世。以《清明上河图》而论,就非常写实地、准确地表达了12世纪的中国,城市的丰富多彩和它绚丽的城市面貌。

  第四,统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妙造自然的营建理念。如京杭大运河,如中国城市的824景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都有实例、诗词歌赋、地方县志文献等等可资借鉴,它们雄辩地说明中国城市中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是丰富多彩的。

  这些东西我们平时也许习以为常,未必多作分析,今天借世博会的机会可以充分挖掘,作为我们继承并创造文化的基础和业绩,这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机遇。

  解放后我国城市建设有了全新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深圳的特区探索开始,我们有新的伟大的创造,又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践。

  事实上,现实生活是有矛盾,不尽如人意的。西方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路易斯·芒福德积极提倡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他在巨著《城市发展史》中,对人类城市发展究竟是以生活文化导向为目标,还是为了促进技术无止境的扩张进行了讨论,他认为西方正向第二种路线越走越远,而在第一种路线中,他特别引用了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

  综合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建设成就,我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和谐之路,也有广泛的实践。并且,以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引导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国城市。唐山改建的成功和汶川当前正在进行的建设,关注人们生命、提高人民生活、让城市建设得更好。让我们城乡居民生活得更美好,既是我们的方向又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小传:

  吴良镛,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研究成果曾获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协建筑教育奖。

转自 东方网 2010224

相关新闻

  • 092019.12

    两院院士吴良镛:推动人居高质量发展

    “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点始终不变的——社会要进步,人类要追求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一个民族的发展始终是与美好的人居环境相伴随的。”在12月7日召开的中....

  • 262024.02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科学,让中国建筑...

  • 012008.07
  • 072011.01
  • 142025.06

    我的求索之路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5.07

    查金荣:笃行拓界 力行致远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04.04
  • 142025.07

    无问西东五十载,可知同学非少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5.02

    吴良镛:我的求索之路

    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一个人的一生不能不思考到底想要做什么,立志是人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志向往往并非一蹴而就,是伴随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一步步确立下来的。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方向,与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吴良镛先生我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祖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

  • 28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