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郭毅可的快乐哲学

2010-03-23 |

郭毅可,19801987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就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1993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就学,获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聘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科学系教授,从事并行计算机、分布式数据挖掘、网格计算、云计算、传感器网络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1999年创办帝国理工学院派生公司InforSense,并长期任公司的CEO

一封家书

利用郭毅可圣诞节回国度假的机会,我们在清华大学同方部对他进行了采访。一见面,大家就谈起了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一封家书。国庆60周年,郭毅可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邀请的178名海外人才之一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这封家书是他在参加国庆60周年庆典之后在京期间写给父亲的,由于这封信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反映了参加观礼的海外人才的情怀和心声,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刊发了这封家书。

谈起国庆60年观礼,郭毅可说自己很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对他们这些海外儿女的重视和关爱。能够亲眼看到祖国6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能够亲身体会举国同庆的欢乐气氛,能够在国歌奏起的时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拨通远在加利福尼亚的父亲的电话,父子一起同唱国歌,对于郭毅可来说,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记忆。说起这些,郭毅可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他告诉我们,当时参加观礼的人一起相约在百年国庆的时候再聚北京。到时,大家会对自己的四十年的历程进行一个总结,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的国富民强、科技振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无愧于国家和民族。

23年海外生涯

87年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生,郭毅可被派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被聘为该校教授,转眼23年过去了。从当年兜里只有几十美元的留学生,到现在帝国理工的教授,20多年的海外生活,郭毅可成绩斐然。他在国际上较早地开展了网格计算的研究,其中关于工作流的研究获得了2002IEEE国际超级计算大会的创新奖。在帝国理工任教同时,1999年他一手创办了InforSense公司,致力于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性能、扩展性强的海量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产业化。十年间,公司在郭毅可的带领下,由7人发展到140多人,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换成KDE数据分析系统,并在学术界以及生物制药、金融银行、电信及临床医疗等领域广为应用。2009年公司被国际知名科学数据管理公司英国IDBS公司并购. 郭毅可出任IDBS公司首任首席创新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

提到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郭毅可觉得自己不算是很成功,只是比较特殊而已。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郭毅可说自己是个不喜欢随大流的人,一向特立独行,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守规矩。不过,也正是这种个性,使得他可以不去关心所谓的时髦和标准,而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有所创新。他在39岁被聘为教授的时候,文章并不是很多,但是他在数据分析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使得他成为英国计算科学界最年青的教授之一。也正是这种基于个人兴趣做事的性格,使得他成功的将自己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谈到个人兴趣,不能不说到郭毅可在人文方面的素养。虽然一直身在工科学校,大学时代的郭毅可就对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文学社的活动,在《新清华》担任学生记者。到了英国之后,还参与创办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子午社。从大学起, 他就喜欢翻译英文诗, 这个爱好一直伴着他,为他的英伦生涯添加了许多乐趣。对于郭毅可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个人爱好和生活调剂,在人文氛围浓厚的英国,同英国同行进行交流,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使得他能够更深入地和英国同事朋友进行沟通。采访中,郭毅可提到其实知识是相通的,看似和工程联系不大的文学,其实其中的语言逻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他在英国的博士论文没有继续在清华期间的硬件方面的研究,而是转向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他在这个领域的突出成绩,同他深厚的语言、逻辑和数学功底不无关系。

清华情结

说起在清华的日子,郭毅可笑说自己人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9食堂的馒头。作为一个南方人,入学前只习惯吃米饭的他,入学后面对刚开始难以下咽的馒头,也能从慢慢的可以吃,到甚至于喜欢吃。“在清华这样的困难都克服了,到了国外就感觉没什么困难了”。虽然是玩笑话,但这其中的乐观的心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海外每天都会面对无数困难的清华学子的骄傲。

说起自己在清华求学的经历,郭毅可说最要感谢的是在清华期间在学业上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清华的老师在科研和做人方面给自己的言传身教。在他的印象里,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有理想,讲奉献,做人做事实在而不功利。很多清华的老师不仅是学子们知识上的导师,更是为人处事的楷模。作为留学海外的清华学子,这些教师的高风亮节是他独自在海外打拼时的榜样,他们“无欲则刚”的精神境界支持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在清华求学的日子,郭毅可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很多时候,困难就在那里,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往下走。中国有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对于郭毅可来说,“玩”和“好胜”的心态经常会让他觉得,生活中没有困难是件很难受的事。个性敏感而又骄傲的他在英国人面前始终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中国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立,才能够取得成绩。都说很难融入英国社会,其实在郭毅可看来,这里有一个概念上的误区,融入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全盘接受英国的文化,而是要完整的保留自己的文化和民族个性。你只有独立,只有做出比英国人更好的成绩,才会被自然地接受,才能平等地融入。

男儿当报国

近些年,郭毅可多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立足于科技产业化,同国内的有关单位开展了很多实际具体的合作。他担任了上海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客座教授,申请到国家863重大专项。同时他尝试利用自己在英国办公司得到的经验,帮助国内的公司和科研人员熟悉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则,做到更好的和国际市场接轨。郭毅可一家三代清华人,他对母校感情至深。2007年,他促成建立了帝国理工学院和清华的科学信息学联合实验室。这些年来,他和母校的联系越来越多。

提到报效祖国的话题,他变的有些严肃。他说自己已经40多岁了,想到为祖国做贡献这件事,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他希望在接下来的10年,能够利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真正为祖国做贡献。他也一直在思考最合适的方式,是现在这样两头跑,还是每年真正的有足够多的时间呆在国内。

“回国是要‘心’回”,郭毅可说。30多岁的时候,工作生活一直是忙忙碌碌,很充实,但是为祖国做贡献做的太少。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放弃曾经的“玩童”心态,会想到要为祖国做贡献,这不仅是人的素质问题,而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一个科学家一生,不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踏踏实实做点事,是很悲哀的。”郭毅可说的很认真。

在对郭毅可进行采访的时候,感触很深的是他的乐观年轻的心态。他说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随性而为,原因无他,只是喜欢。比如他由搞计算机硬件转到从事纯软件的数据分析,比如他在清华当学生记者、在英国创建子午社,比如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担任全英清华校友会会长并积极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计献策,比如他会去长江漂流、和女儿在秀水街砍价,……。也许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才使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也相信这种快乐哲学能够让他越走越好。(校友总会 尚焱 撰文,图片由郭毅可提供)

相关新闻

  • 132020.08
  • 272018.07

    郭毅可校友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近日,郭毅可校友接到英国皇家工程院贺信,祝贺他当选2018年度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 032009.11
  • 042020.12

    郭毅可教授在线受聘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并举行学术报告会

    12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郭毅可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东主楼10-316会议室及线上同时举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郭毅可正式受聘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孙家广院士出席仪式,并向郭毅可教授颁发聘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教授主持聘任仪式。孙家广为郭毅可远程颁发聘书王建民首先介绍了郭毅可教授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对郭毅可教授与软件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

  • 032007.12
  • 232008.10
  • 182015.11

    “爷爷冯友兰把生命给了哲学”

    听冯珏(冯友兰外孙女,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讲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家族故事

  • 262025.02

    AI时代,哲学何为

    对于人工智能(AI)的冲击,许多人是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的——AI提供了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和生产力工具。学者认为,在教育领域,AI的出现可能动摇的是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AI的普及可能改变人们知识获取和记忆的需求。他认为,AI时代的教育应回归对自由与趣味的追求,抵御“生产力至上”的异化风险。当下人类要做的,是从“牛马”的宿命中解放出来,追求更丰富的生活目的;追求“学以成人”,...

  • 212018.09

    清华校友郭毅可、周济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9月18日,英国皇家工程院在其网站上正式公布2018年度院士增选名单,共评选出50位院士及4位国际院士、1位荣誉院士。清华计算机系1980级校友、帝国....

  • 05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