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夫学长于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九十四。虽说已是耄耋高龄,但我仍感到意外。
回忆四年前,他九十岁,我写了一篇《亦师亦友话郭老——祝贺郭良夫学长九十大寿》,记下了我和老伴到方庄去看他的情形。那时他正坐在满是书刊和稿纸的大写字台前,埋头致力于翻译赵元任的名著《中国话的文法》。见我们到,立刻停下来领着我们看他的书房,藏书,一边陪我们参观,一边谈起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清楚楚,记忆力极强,精、气、神一点也不差。我在我那篇拙文里写道:实话实说,反正怎么看他也不象九十岁的人。
九十岁时一点不像九十岁的人,怎么刚过了四年,说走就走了呢!
说起我和良夫学长建交,快七十年了。那是一九四三年秋天,我从贵阳国立十四中(原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高中毕业,考进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大一国文是全校各院系新生的共同必修课,因学生多,分为若干组,由学生自选就读,我选了杨振声和赵西陆二位先生讲授的那一组。这二位先生都是山东人,我也是山东人,杨先生是“五四”时期的知名作家,赵先生是山东乡贤赵太侔先生的哲嗣,我又喜欢文学,这大概是我选读他们这一组大一国文课的原因。
开学后不料在同组同学里又结识了一位中文系新生,也是山东人,而且几乎可说我们是小同乡了,他是钜野,我是济宁,靠近,都在鲁西。这位同学就是郭良夫。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呀!于是他成了我的敬爱的学长了。
我此刻称他为学长,也对也不对。按说,他是我的师辈。一九四零年我从重庆化龙桥复旦中学初中毕业离校,他恰于此时到因化龙桥原校址被炸而迁往东温泉的复旦中学任教,正好教我弟弟那一班。如果我晚毕业一年,或他早到一年,我不正是这位郭良夫老师的及门弟子么。
良夫学长进中文系,读的是语言文字组,兴趣大概是在美学和语言学方面。他最早的一篇美学文章,是一九四四年在联大写的《中国建筑风格》,发表在当时白澄、张光年等主编的《五月之歌》杂志上。一九四六年联大复员,他到清华大学中文系读大四。一九四七年清华大学毕业,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把他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后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期间曾在《北京文学》、《读书》等杂志上发表美学论文多篇。
良夫学长的语言文字研究,侧重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研究,以及字典、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早在一九四八年就曾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主编的《语言与文学》周刊上发表《论言语》一文;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大学主编《汉语教科书》,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教材。一九七八年调到商务印书馆,任汉语工具书编辑室主任,编审。期间他先后发表的重要论文有《汉语词汇规范问题》、《论缩略》、《论意义》、《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词典编写与语言研究》、《立目与立解——汉语词典编写问题之一》、《字典词典编写问题》等数十篇。一九九零年出版他的专著《词典与词汇》,二零零二年出版他主编的《应用汉语大词典》,都应是传世之作。
然而良夫学长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别看他文质彬彬,早年可是一九三五年在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一二·一六”且曾被关在景山一夜。十年后一九四五年在昆明发生的“一二·一”运动,他又是一个积极参加者。这两大运动都亲身参加过的同志,现在恐怕很难找出几个来了吧!
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这最后三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剧艺社、新诗社、文艺社次第成立,繁荣了当时的校园文学。在“一二·一”运动中,这三个文学社团的同学以自己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以自己的诗歌以及朗诵,以自己的杂文、小说、报告文学,发表在同学自己的刊物《文艺新报》、《匕首》、《十二月》上,起了不小的宣传作用。郭良夫的剧作《民主使徒》(《潘琰传》),和王松声的《凯旋》一样,演出后都轰动一时,影响巨大。那时这三个文学社团的负责人、主要成员,如王松声、何孝达(何达)、施载宣(萧荻)、郭良夫、程法伋、张源潜、王楫、杨凤仪(杨犁)、温功智诸位,大都是你社团里有我,我社团里有你,亲如一家,不分彼此的。特别是郭良夫,三个社团里都有他。
郭老是有着不短的演剧经历的。他在河南开封读高中时就上台演出过丁西林的著名话剧《压迫》。抗战前夕他就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时,在当时的西单哈尔飞戏院演出过京剧《红鸾喜》(又名《金玉奴》或《棒打无情郎》),男扮女妆,去金玉奴。此戏后来他在昆明又演过,仍去金玉奴,不过花子头丑角金松和“无情郎”小生莫嵇却是由萧荻和王松声分别扮演了。
抗战开始,他随北平艺专南迁,先到庐山,后入湖南。从庐山到沅陵途中演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饰剧中的青年。在沅陵还演过田汉的新编京剧《新雁门关》,饰一位将军。而配演将军夫人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女演员“南国佳人”俞珊,她在南国社时期演出王尔德的名剧《莎乐美》,名噪一时。后来他们还在重庆北碚合办过一个以京剧为主的中国乐剧院,大概时间不长,良夫学长就去做中学教员了,教国文,也教过美术。
良夫学长在清华大学就读时,曾任清华剧艺社社长,同时又和和刘海梁、刘晶雯等同学一起成为清华文艺社的主要支撑者。我一九四七年去北大,在西语系读大四,和徐承晏、朱谷怀、赵少伟一起负责北大文艺社。大概是一九四七年暑假吧,清华文艺社的同学到城里来,和北大文艺社联欢。我保留了这次联欢的合照,在北楼门前,好几十人,站了好几排,郭老虽不在第一排,却照得非常清楚,一看就能认出来。
良夫学长的成就和爱好是多方面的,戏剧是他的爱好,汉语研究也不能说是他的本行。考证起来他的老本行是雕塑。他一九三五年进国立北平艺专,一九三八年毕业于和杭州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其间他学习的专业就是雕塑。可惜后来他老先生不务正业,除所受的美术和美学熏陶、影响外,却没有留下雕塑成果供我们欣赏了。
郭老的多才多艺,已见上述。可是,大概谁也不会想到,他最钟情的是写小说,写短篇小说。早在他读高中时,就曾有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三五年上海出版的《星火文艺月刊》上。一九四七年就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选读朱自清先生开的《文艺与写作》课,常常是当堂写作,当堂交卷。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梯》,很短,三千多字。内容是写姊妹二人走了不同的路,嫁了不同的人,结果贫富悬殊,思想感情也就难以相通了。小说中写到楼梯,意在象征社会里的阶级。朱先生看了,就推荐给正在主编上海《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的章靳以,很快得到发表,而且排在第一篇。紧接着郭老又写了一个短篇《北京人》,寄给正在主编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的冯至先生,也是很快就发表了。一九四八年,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李广田四位先生合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把他的《梯》收入第一册。
但此后他没有小说创作问世,他太忙了。不过在台湾有一位著名的小说作家,是良夫学长常常提及的“小妹”,那就是郭良蕙。我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辞典》出版时,良夫学长要两本,说是一本給“小妹”,因为其中收有郭良蕙的词条。良夫长良蕙十岁,良蕙的中学时代,是在良夫照看下长大的。良蕙的长篇小说《焦点》在大陆出版时,良夫为之写了长序,兄妹亲情,溢于言表。有这样一位著名小说家的才女“小妹”,良夫学长是颇为自豪的。但他自己未能展现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总是遗憾吧!
记得四年前我和老伴去看他那天,临走时问他翻译完赵元任这部重要著作后,还有什么计划?他毫不迟疑地说:“写小说!写短篇小说!”我立即回应:决定等着拜读您的小说。而且,也等着祝贺您的九五大寿和百年大寿!
现在,我只能承认,我的期待和承诺都落空了。哀哉!
2010-8-7 小羊宜宾胡同
〔原载2010年12月《剧艺社社友通讯》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