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和母亲钱惠濂在一起的日子——沈颐

2015-04-10 |

    我名沈颐,1953年出生,我的母亲钱惠濂生于1923年。以前在中央党校工作。父亲沈叔平是北大法学院教授,1999年病逝。“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最令人痛心的!故我2005年初退休后,就从苏州到北京照料独居的老母亲。弹指一挥间,已经过去了十年!

虽然母亲的故乡在南方,但他47年北大毕业后一直在北方工作。我2005年和2006年的秋天曾二次陪她回苏州小住,可她已无法适应江南的多雨及冬天没有暖气的生活了。为此2007年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回过苏州自己的家了。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幸好儿子和他爸爸常来北京探亲。

平日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早餐是母亲爱吃的荠菜馄饨,然后陪她在中关园散步,再送她到小广场上坐着晒太阳并和邻居们聊天,我则去附近的超市买菜。午饭后母亲睡午觉时我就洗衣服、搞卫生。下午陪她看电视“养生堂”。晚上和她一起看新闻与电视剧。每月到校医院给她取药。由于母亲是西南联大校友会的监事长,经常要开会、活动,我都陪她出席。每年还陪她参加离休干部的团拜会和北大清华的校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在其中!

三年前母亲因心衰住院抢救了十天,我就陪她在医院里过了个春节!现在她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了,头脑也有时清醒有时糊涂。饮食起居全靠我悉心照料,帮她穿衣盖被,给她洗澡剪发,扶她去上厕所,按时喂她吃药,随时换洗衣裤等等。甚至半夜三更亦是如此!我在家里安装了感应灯,她一有动静灯就亮了,我便立刻起床看护。而自己患高血压多年,经常头疼也无暇顾及了。

中国有许多优良传统,尤其是“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让年迈的父母老有所依,儿女们的陪伴和照料是理所应当、责无旁贷的。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对长辈的赡养和关爱也给子女作出了表率。长此以往,尊老的风气就能代代相传了。

再过十天就是母亲九十二周岁的生日了。可她却自言自语地说:来不及了,要回家了。我不以为然,仍让她正常的吃饭吃药,而她则不肯起床了。2015325日上午十点我在家照例给她量血压则竟然没有脉搏了。立刻打了急救电话,但心电图已是一条直线,医生也回天乏术了,确诊为“心源性猝死”。看着母亲平和安祥的面容,想想这十年来的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我只能祈祷她去天堂陪伴我父亲了!愿他们在分别了十六年后又可以相聚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