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史海钩沉:西南联大图书馆

2020-10-07 | 来源 公号“西南联大博物馆” |

在昆明西北的城郊,小山起伏,山的前面,低低的黑垣墙围成了两个四方形,南北并列起来,很像一个‘吕’字,一条公路从中间横压过去,把一个‘吕’字切成了两个‘口’字,邻而不接的隔道相望,这便是西南联大的新校舍了。

——石横《抗战中产生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1年《民意周刊》

   ~~~~~~~~~~~~~~~~~~~~~~~~~~~~~~

西南联大校舍分布图

如果你站在1940年昆明西郊的这条土路上,向北望去,是一片低矮的围墙,围墙内,便是这所辉煌名校的校园。从黑底白字地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门进去,是一条深长的路,路将尽的东边,有一大片野草坪,其后立着一栋宽大不高的建筑物,这便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也是整个学校最“豪华”的建筑。

西南联大校门外

历史小贴士

1938年初,联大师生辗转千里来到云南,起初并无校舍可用,只能四处租借房舍。学校在昆明西郊寻得一块土地,开始筹建新校舍,并聘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担任顾问设计。

新校舍建在大西门外的环城路两侧,占地120余亩。学校大门正对的主路,把北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较大,集中了教室、各部门办公室、图书馆和东西食堂,西部是学生宿舍和运动场。南区主要分布着化学、生物等各类实验室。

西南联大新校舍平面图

1939年,西南联大的新校舍建好,除了师范学院和工学院之外,文、理、法商三个学院从各自租借处迁回新校舍办学。

由于战时教育经费匮乏,教室是土坯墙、铁皮顶的平房,学生宿舍只能用茅草做顶,能用得起瓦顶的建筑只有图书馆和东、西两座学生食堂。学校用半截钢轨当校钟,鸣轨为号。

钢轨作校钟

图书馆作为校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不仅外观非常显著,屋内也十分宽敞轩宏。馆内的大阅览室面积将近900㎡,整齐地排列着几十张长方的阅览桌,周围是些木椅,可容纳几百至上千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学子杨振宁先生回忆:“图书馆的窗是没有玻璃的,每当刮风时,我们必须拿一样东西把书本压住。”

图书馆内学习的学生

由于三校的大部分图书仪器在南迁时没来得及从北平、天津运出,学校图书资料非常少,落脚长沙时,只好与北平图书馆合作,并在长沙各书店购买中、西参考书,以应急需。

在昆明办学期间,除了得到中英庚款管理委员会的补助和教育部拨付的专款购买图书之外,还得到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的慷慨借调,英美两国的大学也捐助了一部分图书。到了抗战中后期,物价暴涨、法币贬值,所需的参考书往往未购得一半,经费便已告罄。

图书馆的书库,可以藏书十万册,可联大在昆办学的八年期间,累计图书仍然不到5万册,书架也仅用废汽油桶、木箱叠架改制,条件之艰辛,可见一斑。

图书馆的书架

在战时的昆明,图书馆曾一度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据西南联大图书馆馆长严文郁在《抗战四年来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中所报:

“(1941年)八月十四日过午,敌以重轰炸机二十七架,由北郊窜入本校上空,对准本馆从容投弹四五十枚,皆未命中,仅仅书库西北东北二角中弹爆炸,房馆倒塌,阅览室房顶门窗震坏……当时火起,因抢救得力,旋即扑灭,同仁夙夜挖掘书籍文物,迨敌人连续轰炸至四十八日停止时,本馆抢救工作,即在紧张空气下完成。”

这次轰炸,图书馆损失巨大,大部分器具损坏,杂志报纸被土压水浸,无法保存,损伤书籍二三百册。

所幸,因图书馆在此之前已做好应对空袭的准备,除了少数参考书外,将重要的文件物品预先藏入防空洞中,未被殃及。学校还在拓东路工学院和龙翔街师范学院两处分校区设立分馆,并鼓励各系成立图书室,减少空袭损害。教授们也纷纷拿出自己历尽艰难才带到昆明的参考书,放在各系图书室,以充实藏书。

工学院图书馆

即使条件艰难,资源有限,图书馆仍然是许多联大人的“精神殿堂”。馆内终年挤满了用功的联大学生,在图书馆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安排。西南联大的图书馆每天开放14个小时,星期天和假期也照常开放。学生们每天的常规学习安排,除了在课堂或实验室,便是到图书馆继续用功,直至深夜。

图书馆是联大师生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除了参考用书,图书馆内还可以借阅《列宁选集》、《反杜林论》、《辩证唯物主义》、《资本论浅说》等进步书籍,对学校的进步风气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此外,图书馆还常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纪念活动、诗书画展览等均在图书馆举办,积极为师生服务。“一二·一”运动期间,图书馆将阅览室改为“一二·一”运动四烈士灵堂,并承担了绝大部分传单的印刷工作。在四十多天的公祭里,每天来吊唁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在此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西南联大图书馆外观

联大在此办学期间,因为馆内藏书有限,为减少遗失,增多借阅机会,图书馆专门规定借书仅限馆内阅览,严禁带出。然而仍有学生为了满足求知欲而违犯规定,携带书籍外出,甚至因借书未及时归还而被记过。不得已,图书馆只能再实施预约办法,调剂阅读需求。

僧多粥少,图书馆开馆前,门外总是挤满了人。入馆后,占座位、抢借书,人头攒动,又是联大一景。每到考试前夕,借书处出现长龙更是不足为奇。

如果有人到联大参观,一定会为笼罩着整个大学的读书风气而惊叹,一位联大学生这样描述馆内情景:

“倘若你偶然踏进图书馆,你会感觉到一种严肃的沉静,融溢其中,虽有数百人同事在忙碌地苦干着,但除了那书页翻动和笔尖飞划的声音,听不到一点喧哗的嚣闹。”

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深深地知道,努力向学和充实自己,是他们目前对国家最迫切的责任。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战争四分五裂血肉狼藉的祖国,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同胞,都在为驱逐侵略者、赢得战争、挽救祖国而奋力抗争。

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这一信念,保卫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这是所有联大人的目标。

正如郑天挺先生所说:

“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严谨创业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郑天挺先生

联大学人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一生都在践行着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从西南联大走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联大图书馆,在他们的学习成长中功不可没,他们说:“联大的精神长在图书馆里!”

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现西南联大博物馆)

时光荏苒,当年的联大校舍,已逐渐在岁月中消失。而在旧址上所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2018年11月开放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其外型正是以联大图书馆作为原型复原重建,为传承至今的西南联大精神增添了物质载体,成为其价值内涵的具象延续。

当年的西南联大图书馆,在战争风雨中诞生、洗练、茁壮,成为联大人的“精神殿堂”。

如今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记述着联大师生的艰难与困苦、成就与辉煌,让联大精神在这里不断被传承和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

严文郁《抗战四年来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

郑天挺《联大八年》

白水《抗战中产生的西南联合大学》

王顺英《浅谈西南联大图书馆在西南联大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期明《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

龙美光《绝徼移栽桢干质——西南联大问学拉杂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