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李宪之与西南联大 ——记忆中的父亲

2020-11-16 | 李宪之长子李曾中口述 吴鹏整理 |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2020年11月09日 |

昆明远郊的清静寺是莲德镇小街子里的一座旧庙,周围有一些民房,构成一个村子。村前有一条小河、一座石桥,村后有一条大河直通昆明市区,周围都是稻田,还有一个浅水湖泊银盘沟。

每天傍晚时分,母亲便带着我们到村边的稻田埂上去迎接父亲。当在黑暗中看到远方有灯火闪动或听到远处有动静时,我们兄弟就齐声大喊:“爸爸!”他就会在远方大声回答。

当时,父亲在西南联大教书。我们家孩子小、人口多,全靠父亲的工资维生,经济困难已成为西南联大尽人皆知的事。因防敌机轰炸,也为了省钱,父亲携全家迁往远郊区的乡下,租了一间土屋住下。这里离学校很远,大概有20多里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得步行去城里上课,天黑了才回来,有时还要背米回家。他曾回忆说,“当时是提20斤米,走20里地。”

在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时,父亲不得不把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毛衣卖掉,贴补家用。我们全家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和姨母亲手做的,几弟兄的衣服是哥哥穿了弟弟穿,补丁加补丁。家中养了很多鸡,这样就不用去买鸡蛋了。在农民伯伯收割完水稻后,母亲和姨母就带我们去田里拾落下的稻穗,然后到集市上换一些大米。没钱买水果,姨母就带我们去采野果子吃。父亲有一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过度晕倒在厕所里,清醒后又坚持去学校上课。

父亲早上去联大时,我们都还在睡觉。因为路远、天黑,加上路不好走,全家人都为父亲在路上的安全挂心。晚上回来吃完饭后,在油灯微弱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便开始伏案备课了。屋子里阴暗、潮湿,老鼠已是“常客”。

刚到昆明时,父亲之前写好的讲稿由于逃难都没有带过来,也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书籍,于是他只能凭记忆和从集市上淘来的一些小册子勉强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在一年内开设了气象学、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理论气象、海洋气象和航空气象等六门课程。他要求学生勤思考问题,勤观察身边的物候变化,认真记录天气现象,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抗战期间,空军军官学校在昆明创办了5期测候训练班(即空军气象训练班),刘衍淮聘请父亲到训练班兼课。当时,空军军官学校(位于巫家坝机场附近)和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位于太华山)有较完备的气象设施,父亲就安排西南联大学生到那里去参观和实习。此外,他在百忙之中还到云南大学农学院讲授气象学。

1946年,李宪之一家在昆明合影。

除上课外,父亲笔耕不辍。他经常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气象学家赵九章、物理学家李书华教授等一起讨论科学研究规划,并先后完成《气压年变型》《几个地学问题的研究》等研究论文。在此期间,他早年提出的关于寒潮与台风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所接受,有多位外国专家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了父亲的理论。例如,1941年,美国气象学家侯为治(Bernhard.Haurwitz)所著《动力气象学》一书中引用了父亲《大气压力变化的平流机制》一文。有人指出,这或许是近代气象学领域里欧美科学家第一次引用中国人的科学论文。

父亲曾写过一首诗——《眺望》:

前面是广垠荒野,崎岖山川和变幻的苍天

它们使勇士奋勉,使懦夫兴叹

将来的快乐、成就和一切的一切

只有认清途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才能免去他日遗憾

父亲坚持科学救国,支持学生参加反内战运动,在民族危亡之际为培育人才一往无前。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父亲每天往返于联大校区和远郊的家之间,风雨无阻。我们则每天在暮色降临时站在村口,寻觅和盼望着父亲归来的身影。


相关新闻

  • 142025.06

    守望情牵——洛杉矶火灾中的浦薛凤后代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52012.11

    简讯目录1~29期(文纪俊整理)

    筹备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情况汇报 欢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及情况简介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

  • 172020.11

    永远的“笳吹弦诵”——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气象教育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隶属理学院,由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地学系合并而成,承清华旧制分地质、地理和气象三组,其中地质组的教师和学生最多,地理组次之....

  • 152009.06

    两代人的清华情结

    李曾中*我的父亲李宪之教授,是一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便来到清华大学为国效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又辗转到达长沙、昆明,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带领全家随校复员回到清华。抗战出走南逃时,母亲正怀着我,在贵州盘县逃难途中生下了我,而当1946年返回北平时,我们已经是弟兄四人,年龄分别从3岁到8岁。四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在清华园的广阔...

  • 282019.08

    杨苡的镇纸

    出生在1919年的杨苡先生今年整一百岁了。称她是南京文坛的老祖母,别的不说,仅凭她经典而长销的译作《呼啸山庄》就当之无愧。

  • 292021.01

    《呼啸山庄》译者杨苡102岁了:长寿家族的文化基因

    杨苡住了近60年的南京大学一栋老旧宿舍楼的书房里,挂着自己17岁时的半身像,婴儿肥的圆脸上刘海覆额,眼含憧憬。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曾写过一部小说《已故少女的郊游》,反思当年德国民众为什么会被希特勒的纳粹思想所迷惑,杨苡常开玩笑地对望着这张照片的朋友说,其实这也是个“已故少女”。这位“已故少女”、本名杨静如的《呼啸山庄》译者,今年已奔102岁了。

  • 162019.10

    迟到的终生成就奖 百岁妈妈的神界

    眼看到了妈妈百岁寿辰的日子,又一轮热闹开始包围老人。妈妈对来客说她很不喜欢过生日,小时候没人给她过生日。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的生辰也是外公的祭年。

  • 252018.12

    西南联大:真实的青春记忆

    艰苦的条件反倒使工程教育获得了两个意外的好处:一是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课的教学和教材的编撰上——因为研究无法开展;二是学校以考察工厂的方式弥补实....

  • 062017.01

    英年早逝的史家丁则良

    丁则良实在是纯正天真而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人,惟其如此,他可以放弃已有小成的宋史而新起炉灶改治苏俄史,他敢于指正吕振羽的史著,他敢于批评东北人大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