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三位名师在云南

2022-01-03 | 殷光熹 | 来源 《光明日报》2021年12月31日 |

刘文典先生讲课时,常有独到的见解。一次,在西南联大,他讲到旧体诗的创作问题时,突然向学生发问:“你们说,什么是诗?”同学们一时不知如何对答。于是刘先生告诉大家:“诗,就是‘观世音菩萨’。”话音刚落,同学们惊诧不已。关于诗的定义,先生的说法还闻所未闻,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先生的高见。先生笑着说:“写诗,必须观世,即观察世事,洞察人们感情的细微变化,不如此,怎能把诗写得感人?写诗,必须懂得音韵,谙熟平仄,不如此,怎能把诗写得琅琅上口?写诗,必须有菩萨心肠,有爱心,有怜悯和同情,不如此,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先生的“诗教”。同学们听了先生这番高论后,赞不绝口,心悦诚服。先生满腹经纶,学问做得深,做得透,也能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才能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将底牌亮出来。先生讲课不喜欢照本宣科,一向主张:人云亦云的东西不讲,只讲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成竹在胸,没有讲稿也能讲,还要让学生听懂。他曾对学生说:“我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别人不识的字,我识;别人看不懂的文章,我懂。你们不论来问什么问题,我都会给予解答。”人们对他素有“活字典”的美誉,难怪有学生说,能遇到像先生这样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老师,真是三生有幸。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西南联大授课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把难的东西讲容易。反之,如果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那就是低水平的表现。”话虽不多,却发人深思:怎样才能达到这个“高水平”的要求呢?只有自己真正把问题弄懂弄通了,咀嚼消化为自己之所得,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和内容表达出来。如果入之不深,理解不透彻,则难浅显,或是浅而不显;浅而不显,本意难明;本意难明,等于白说。今天看来,华罗庚先生关于“高水平”的谆谆教导,仍然值得提倡。

学者吴晓铃先生在戏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196317日,吴晓铃先生来云南大学访问和讲学,先到云大图书馆参观,发现了一些戏曲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喜出望外。后又应邀在至公堂给中文系师生作学术报告,题目是《清代宫廷戏》。他谦虚地说:这次是来卖书做广告的,顺便来搜集些资料,看看老朋友,绝不敢称是来作“报告”的。又说,自己在戏曲史研究工作中,只是做了点“搬砖运瓦”的活计。时任中文系主任刘尧民先生随机插话,风趣地说:“吴先生搬的不是一般的砖,而是金砖。”一言中的,掌声四起,会场气氛显得十分融洽欢快。这次听讲,让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大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可贵。


(作者:殷光熹,系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