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7级

我和我们化72班的故事

2016-03-16 | 李继定 | 来源 《清华校友通讯》复59期,2009年4月 |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30年前梦想不到的。我们想象不到家庭有轿车、农民住楼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不可能有今天;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上大学,不可能有今天。

我是1972年高中毕业的,高中毕业后,一直做着上大学的梦。不知找了多少次生产大队领导,希望他们能推荐我上大学,大队领导也很直率,说:“李继定啊,不是我们不推荐你,推荐你没有用,到公社你就被拉下来了。”上大学要走后门,要有关系。我父母是农民,没有后门可走,没有关系可言。我有时又自己鼓励自己,我的学习成绩很好,会有机会的,但白卷英雄的事给我当头一棒,我感到这辈子上大学真的没指望了。

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我欣喜若狂,立即准备考试。当时有人认为可能是假考,我不管这些,假戏也要真唱。后来有人问我,那次考试你紧张不紧张,我苦等了五年,才有进考场的机会,多难得啊!我已经忘记了紧张,有的只是兴奋!考试应该是在1977年12月初,1978年2月初,我接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我们全家人激动、高兴,难以用语言表达,全村人奔走相告,无为县教育局破天荒地用红纸特大黄字张榜公布,几天间,我成了全县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普通老百姓用我来教育子女:“有真本事,农民的孩子照样能上大学!”有社会背景的也用我来教育子女:“靠关系不行了,现在只能靠你自己了。”

1978年的春天,是我难忘的一个春天。我作为中断11年后共和国恢复高考首次招收的29万大学生中之一员,跨进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当时的入学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迎新的工作特别隆重,学校主要干道拉着标语、插着彩旗,到处喜气洋洋。在学校的操场边上,系旗下,新生报到处、领行李处、领饭票处井井有条,我们到处忙碌着,像过节一样。我所在的班级是清华大学工化系1977级2班,简称化72班。大一时33人,后来增加到35人。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班级,班级中有1966年高中毕业的老大哥,有1977年高中刚毕业的小弟妹,大的31岁,小的还不到17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一见如故。

开学后,我们就立即投入到愉快而又紧张的学习之中。但是随着国门的不断打开,我们知道了以前无法知道的事情:大陆比台湾、朝鲜比南韩、社会主义代表苏联比资本主义代表美国,对比较结果,大家有时情绪比较悲观郁闷。说社会主义好,怎么我们比人家要差呢?而且这个差距还比较大呢?还有“西单民主墙”事件对我们思想的冲击比较大。

为了解决同学们的思想问题,班级团支部和政治辅导员组织我们讨论,讨论的原则是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作为今后的政治思想鉴定材料。有了这个原则,大家畅所欲言,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甚至争论,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资本主义发展了多少年?社会主义才有多少年?文化大革命是个错误,但领导我们拨乱反正、纠正错误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是有希望的;我们今天能上清华大学,事情本身也说明党是有希望的;国家已动乱十多年了,我们不能再折腾了;我们同龄人是如此之多,而能上大学的又是如此之少,能上像清华大学这样好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是幸运的,同时我们的责任也是很大的。不要纠缠过去了,关键是把握好现在和将来,否则的话,我们的后辈也要责怪我们的。最后大家的情绪都比较激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就这样提出来了。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经1980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后,立即在祖国大地引起同龄人的强烈共鸣和反响。《中国青年报》称其是青春的最强音。随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高度肯定了这句口号,全国许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由此,这句口号走出了清华校园,重塑信心、自强不息、为祖国富强而奋斗,成为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思想和行动目标。

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我们恨不得把一天当两天使,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如下是我们当年刻苦学习的一个写照:

早上从宿舍起床,洗漱完以后,背着书包,书包里不仅仅装着课本,还装着饭盆,中午直接到食堂吃饭,吃了饭以后就直接到教室,吃了晚饭就上图书馆,图书馆关了门以后才回宿舍,有时还去西阶“不夜城”开夜车,“三点一线”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化72班35名同学有27名在大型国企、高校、国家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主流领域,为国家建设兢兢业业工作着,其中司局级公务员5名,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中国常驻代表一名,企业总裁、副总裁7名,高级工程师或兼总工程师3名,大学教授2名。旅居国外的8名同学也在以不同形式为祖国强大作贡献,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祝京旭同学也正在与母校沟通,希望能为母校的教学科研多作些贡献。

抚今追昔,我们由衷地感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时光,由衷地感激母校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特定年代特殊环境下,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具体体现,我们为清华而自豪!


相关新闻

  • 022009.06
  • 302020.12

    气候院开展跨学科前沿性研究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件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42017.12

    管晓宏:迟到了四十年的汇报——寻找庄家玫老师记

    2011年底我终于见到了小学附设初中班教我的庄家玫老师。整整四十年我都在苦苦寻找她,想报告离开她之后:有正式工作了、考上大学了、跟她一样当教师了、出国....

  • 222010.01
  • 152017.03

    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前后的事情

    近日,《学习时报》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访谈录,其中也对陶海粟进行了专访。访谈中陶海粟透露了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前后,以及在清华大学的部分....

  • 112021.11

    百岁杨苡回忆民国时期教会女校

    “我信心满满地对她说,等旗杆上升起国旗时,我就回来了。虽没对她说多长时间,但我心里想的是一年,没想到会是漫长的八年,当我再回到天津,已是十一年以后了。”翻译家杨苡今年102岁了。近年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一直在为她做口述回忆录。这一过程不像专门的访谈,他们就如往常聊天一样随意。余斌说,“碎碎念”恰是杨先生自述的特点。1927至1937年的十年间,杨苡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那时的她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

  • 012017.09

    陈行甲:从山村到清华,从官场到草根——我这三十年

    有些选择,是渐远的青春时代就注定了的。我记着幼时从地里收工回来走夜路时妈妈常教我的一句话,“往前走,别回头。”

  • 122021.11

    姚期智: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

    “我发现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你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就一定会做好研究,得出对学术界来说实用且有重大意义的结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京都奖颁奖典礼演讲中表示。京都奖是由稻盛和夫创办,旨在表彰在科学和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的深化与提高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士,每年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这三个部门各颁发一个奖项,每位获奖者会获得证书、奖章和1亿日元(折...

  • 292021.11

    一封写自三十一年前的信

    11月10日,立冬三天,天空呈现大片的蓝。突然收到一条陌生微信:“我是周伯昆,我父亲是您父亲的好友周定一,请与我联系,谢谢!”周定一,我敬仰的大名啊,他是父亲在西南联大的同学,我曾随穆旦研究者李方拜访过他,至今还记得简朴公寓窗外可以俯瞰二环路上的车流。当老人一听说我父母的名字,那样惊喜的眼神,很快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我指哪个是我爸,哪个是他。我一直遗憾没能最后送他老人一程,这下好了,和他的孩子联系上了。“您好!很希望和周叔叔的孩子们认识,见过令尊一面,非常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