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7级

企业成长的那些熔炉般的经历

2016-02-29 | 来源 1987专刊 |

   回首工作二十载,其中一半时间是在创业。十年间有幸亲历一家企业从无到有,从种子期、初创期到现在300多人的扩张期,并且每隔一段就体验一种“熔炉般的经历”,从而突然顿悟!我感谢母校博大的文化和严谨的作风,使我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愈挫愈奋,直到成功或不成功的终点。

从高电压到微电子

人生的轨迹都是前有因后有果的,也充满了戏剧性。1987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专业(高7班)。学校五年严谨的培训,尤其是当时教育上的“两条不断线(英语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培养不断线)”,为我日后进入IT行业、创建软件公司打下了基础。由于辅修了应用数学系的学位,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定为《应用有限元法计算氧化锌避雷器的热扩散数学模型》,并在电机系和数学系共同指导下完成。当时我的论文导师吴维韩教授是电机系系主任,他将我的论文工作分成两个部分:高电压实验和计算机编程。当我看到通过微机迭代计算后的热扩散数学模型越来越接近实验曲线时,异常兴奋,最后该论文以90分的成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直到1996年的某一天,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收到一本清华大学寄来的杂志,让我回家去取。我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发现寄来的是一本《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199602),其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合成套氧化锌限压器的热特性研究---第一部分:限压器热特性研究的有限元法及其散热特性》。文章在概述中指出,此文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一部分,作者为吴维韩何金良高玉明张骥。随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寄来的,还有吴维韩老师的一封亲笔信,吴老师告诉我,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及何金良师兄(注:现任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博士毕业论文一些成果点已经结合在一起,成功地申报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吴老师在信中表扬了我在学校学习研究的成绩,并进一步鼓励我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尊敬感油然而生。清华学长们严谨治学、宽厚处事的生活风格一遍遍涤荡我心、融释在血液里,成为我一生面对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利器。清华五年的学习,是我一生事业的开始。转眼毕业已经20年了,每当有人问我作为一个高电压专业的学生从事IT领域的感受时,我往往骄傲地抬出当年的毕业论文,并宣称那2000多行的计算机程序就是我今后遨游IT海洋的“深水证”。

中关村---中国硅谷,中国高科技发展热土

1992年的7月,怀揣着清华大学毕业证书的我,带着成功的梦想和亲人学长的期望,经过笔试、面试,被联想集团录用,成为质控部的一名工程师。那之后的若干年,我投身于中国高科技发展最红火的市场怀抱---“中关村”,开始了令人激动的IT行业征途,直到后来又回到这里创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浪潮风起云涌,两通、两海、紫光、巨人,以及不可尽数的国产自有品牌的PC、存储、汉卡、办公软件令人目不暇接。我发挥清华学子“听话、出活”的优势,在联想这一“民族品牌为己任”的高速发展的企业里,半年从工程师升为部门经理,后来调到另一个部门任副总经理。在联想公司工作的两年里,我每一天都体会到中关村人那种浓烈的科技报国的激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忍辱负重的坚毅。

斗转星移,我发现那种激情是世界上每一个优秀创业企业,每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核心DNA!

蓝色巨人IBM、美国网络计算机公司NetFrame、美凯龙Micron

1994年5月,为了寻求世界级IT企业发展的奥秘,我离开联想,来到位于朝阳区机场路丽都饭店的IBM中国公司,开始了我六年的“美国IT企业之旅”。从IBM公司的产品工程师,到NetFrame公司的销售经理,再到Micron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从参加IBM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三角科技园(Raleigh-Durham 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研发中心培训,到只身来到Micron在加利福尼亚州Milpitas小城办公大楼工作的日日夜夜,六年里我从一个技术人员逐渐转型到市场和管理。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全新的学习空间。我像一只初来乍到的鱼,对海洋里每一处环境都充满好奇,努力地探究、认真地提高。虽然方法淳朴而古老(我基本上随着年龄增加,“披星戴月”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到2000年以后,每天就只睡4个小时左右了),但回报也是明显的:1998年我29岁时,被任命为美国《财富500强》企业(Micron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并在1999年受到江泽民、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但随着发展,我作为中国人在外企的“天花板”逐渐呈现(应该说,这种外企“天花板”现象在上世纪末的中国还是很严重的)。随着自己过了“而立之年”,我在思考下一个十年应当做些什么?终于在2000年我离开了美国Micron公司总部优越的工作环境回到北京,开始了国内创业的探索。激情之余,使我始料未及的是:创业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和充满艰辛!

成立仅仅一年的公司遇上了“非典”---中关村的商业脚步接近停止,而我们像夸父逐日般日夜兼程

2002年春节后的中关村,东方正通公司成立于北京大学工物系教学楼的一间宽敞的教室里。选择学校作为初创公司的办公场所有两个原因:一是租金便宜,二是宽带网免费。公司成立时7人(一名销售、两名技术、一名出纳、一名会计、一名助理和我),公司理想是成为“数字城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和现实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道理我们懂。公司成立后第一个订单是海淀区政协网站,之后我们又完成了海淀区统战部网站、全国工商联办公系统等小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项目进一步了解政府,建立更广泛的政府关系,因为政府才是“数字城市”的最终实施者和管理者。

2003年初,中国遭遇“非典”。4月的北京,大街上空旷无人。中关村的IT企业在那个时候,商业活动基本停止。东方正通作为成立仅一年,全体员工30人,运营资金仅够几个月的小公司,此时或者关门,或者改行(当时有人建议我先去卖一段时间口罩和体温计)。我没想到企业刚刚成立,生死关口就来的如此之快。4月24日,海淀区几位政协委员在友谊宾馆开会,席间谈到政协应当为海淀区抗击非典做出贡献。我猛然灵光闪现,脱口而出:“应当像美国9-11之后那样,开发一套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座诸位听后无不抚掌称赞,并鼓励我上书海淀区政府。这样,我联合了其他五位海淀区政协委员,正式提交了一篇提案---《海淀区应当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势,积极开发“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抗击非典》。4月28日,海淀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均做了重要批示,同意项目启动。4月29日,区政府决定由东方正通公司负责开发“海淀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在5月10日前完成。

2003年的五一期间,正是非典病毒爆发高峰期,人们几乎停止了一切聚会活动,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而东方正通公司的员工们却冒着生命危险,到医院、社区、海淀卫生局、区CDC、非典指挥部等地进行各种调研。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来不及做过多的准备,戴上普通的口罩便与工作在一线的医生进行近距离交谈!

为了赶工期完成任务,我们把员工分成两组,24小时轮班工作,技术人员吃住都在公司(也免得频繁回家增加病毒传染危险性),很多员工最忙的时候几天不合眼,公司墙上填满了战斗口号,现在回想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经过努力,系统终于在5月10日试运行,取得初步成功。

2003年非典期间的十几天,奠定了东方正通在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行业的领军地位。十年来每当遇到挫折打击,我每每回想当日情景---如何能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换位思考?如何把危机变为机会,把逆境当成财富?创业是典型的“痛并快乐着”过程,痛是常态,要享受痛苦,永不言败。

东方正通2003年5月在国家版权局注册了“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版权。这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应急行业的软件登记。公司之后承建了北京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山西省政府、农业部、民政部、国家海洋局等120多个政府部门应急系统,并将公司的战略清晰地定位在“政府综合及专项应急管理系统全面服务提供商”。

为了生存,让我们去帮助卖水果吧

东方正通2003年提出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后,国内大多数领导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很多政府部门认为“应急”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2003年底,我们中标了宣武区政府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但国务院成立应急办是2006年的事情,真正市场需求的出现是在2007年之后。从2003年到2007年的四年间,东方正通公司处于“高举大旗,没有订单”的尴尬境遇。

这段时间,东方正通一方面努力培育市场,将“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几十万甚至十几万的低价格销售出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一切能带来现金流的销售行为,这样既能以项目“养”公司,又能开拓公司技术部门的视野,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2004年夏天,经过努力,公司承接70多万元的“海淀区四道口果品批发交易市场移动POS收款系统”,为每天交易额最高达到200万元的传统果品批发市场开发一套“支付IC卡+移动POS交易系统”。公司经过6个月开发和培训全面推广了这一系统,为市场里上千个柜台果农收款、统计提供无纸化交易平台。系统上线后,连续几个月市场交易量提高20%以上,实现了市场、果农双满意。当年北京的果品批发市场交易时间,一般在凌晨三点到上午八点,系统上线时,正值三九严冬,寒风刺骨,看到一只只颤抖粗壮的大手熟练地按键卖货,一条条信息汇集到后台支付中心,形成打印票据,东方正通项目开发团队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将信息化做到了农户手里!

坚守理想,需要等待。有时,等待是最重要的品质,是奋起一搏的前奏。

走进国办项目,承担国家标准,建立行业地位

终于在200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应急办”)”,用于协调、指导全国各省各部委应急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务院应急办成立伊始就启动了“国家应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全国挑选企业和院校参加。东方正通公司2003年以来的所有努力如果不能使其进入国务院应急办课题组,就将功亏一篑,被排除在国家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国家队”之外,今后的发展将毫无希望。

得到此消息后,东方正通几乎停下了所有的项目,努力奋斗将北京市应急办的平台经验进行总结,分部门进行汇报,并将2003年开始参与北京市应急平台标准研制的工作积极总结,向北京市信息办(现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发改委进行深入汇报。一番周密的准备后,我怀着一颗听天由命的心情等待着“最后的审判”。令人欣喜的是,2003年10月,当国务院应急办在北京市政府征求参与国办课题项目的公司时,东方正通成为北京市应急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共同推荐”的唯一公司,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务院应急办课题组,参与国家应急平台关键技术和标准的制定。

得到获准参与国务院应急办研究课题的电话通知当晚,我久久不能平息。一家民营企业,进入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核心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东方正通2006年与国务院应急办的课题失之交臂,今后的发展必将改弦易辙,今天的现状也必将是天壤之别。

人生是一个巨大的无常,其中“命运”像一个铺天盖地的阴影,时时笼罩下来。关键的转角不能走错,对于一切在摸索中前行的创业者来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考验啊。

我感恩于2006年在我走过那个转角时对我伸手相助的人们,没有你们,就没有东方正通的今天和未来;没有你们,中国就将缺少一个蜚声国际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IT企业!

十周年,三百人,三个亿

2012年3月,是东方正通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一周前,公司在海淀区京仪大酒店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管委会等股东、清华大学、农业部等合作伙伴都到场庆贺。公司北京总部及11个分公司共3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一个个自编自演的活动将庆典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东方正通的创始人之一,公司总经理周子衡在庆祝活动发言中宣布:2012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收入已经突破8000万元,预计全年完成销售额3亿元,接近2010年和2011年之和。未来十年,我们要实现更大的发展,达到30亿,50亿的规模!

觥筹交错之际,听到司仪洪亮的声音---“请董事长致辞”。看看周围亲切的面容、亲密的战友,我几步走上台前,对着话筒大声说出心中准备已久的话语:

“我们坚信科技改变世界,也时常思索东方正通正在从事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这一行业可以通过科技,为改善人类生活起到巨大的作用。无论前面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我愿意和大家携手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求索下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