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9级

从未离开清华的日子

2016-03-10 | 物9 沈憧棐 | 来源 1989级专刊 |

我1994年物理系毕业后留校读研,在陈皓明和范守善两位老师指导下做课题。当时同班同学陆续出国,我也考托考G准备推荐信,于1996年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

2001年博士毕业后加入Agere洛杉矶分部,其前身是朗讯收购的Ortel,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教授Yariv创办,后随Agere从朗讯分离。一年多后,光纤通讯行业急转直下,Agere风雨飘摇,正好有校友推荐我去硅谷一家初创公司。我对硅谷神往已久,决定加入这家刚刚成立的Brion Technologies。吸引我的并非其从事的计算光刻细分领域,而是公司的创业团队。创始人叶军和陈恂是斯坦福博士期间的师兄弟,加上两人的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Fabian Pease,以及来自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的顶尖人才。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时间表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一流团队的思想碰撞、取得成果时的欣喜,都考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读博和工作期间,大学同学各奔东西,一直维系着深厚的感情,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硅谷都留下了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同学间交流工作的机会并不多,直到创业,才感受到校友所带来的不只是美好的回忆和重逢的快乐,还有事业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2005年我离开Brion在硅谷合伙创业,在同学帮助下获得了天使投资。2006年,两位学长建议我们回国,准备主导对我公司的投资。筹备过程中,我得以重新踏入清华校门,此时离校已经10年。我在校门口租了辆自行车,沿着曾经熟悉的道路骑了一遍。除了主楼到成府路间的发展已今非昔比,校园内大部分景物依旧。看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年轻的学生来去匆匆,我的思绪重回学生时代,深深感受到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

2007年,我收拾行装,离开生活了11年的美国回到北京,公司设在校门外的学研大厦。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似乎即将成为我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美方风投的资金不能到位,创业伙伴返回美国。公司遭遇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我也面临去留的选择困境,有三个多月在五道口独自游荡、徘徊、思考。艰难时期,校友和同学经常找我交流,出谋划策,支持我继续创业,促使我最终下定决心。此后,在校友推荐下进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任职,2008年重新融资在上海成立公司,进行红外热像仪的开发,开始稳步发展。

回想我加入Brion以及在美国和回国后的创业过程,同学和校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我是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常参加上海校友的活动,和同班同学仍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1989年盛夏参加高考时,没有想过清华将这样永久塑造我的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