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9级

从未离开清华的日子

2016-03-10 | 物9 沈憧棐 | 来源 1989级专刊 |

我1994年物理系毕业后留校读研,在陈皓明和范守善两位老师指导下做课题。当时同班同学陆续出国,我也考托考G准备推荐信,于1996年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

2001年博士毕业后加入Agere洛杉矶分部,其前身是朗讯收购的Ortel,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教授Yariv创办,后随Agere从朗讯分离。一年多后,光纤通讯行业急转直下,Agere风雨飘摇,正好有校友推荐我去硅谷一家初创公司。我对硅谷神往已久,决定加入这家刚刚成立的Brion Technologies。吸引我的并非其从事的计算光刻细分领域,而是公司的创业团队。创始人叶军和陈恂是斯坦福博士期间的师兄弟,加上两人的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Fabian Pease,以及来自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的顶尖人才。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时间表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一流团队的思想碰撞、取得成果时的欣喜,都考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读博和工作期间,大学同学各奔东西,一直维系着深厚的感情,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硅谷都留下了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同学间交流工作的机会并不多,直到创业,才感受到校友所带来的不只是美好的回忆和重逢的快乐,还有事业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2005年我离开Brion在硅谷合伙创业,在同学帮助下获得了天使投资。2006年,两位学长建议我们回国,准备主导对我公司的投资。筹备过程中,我得以重新踏入清华校门,此时离校已经10年。我在校门口租了辆自行车,沿着曾经熟悉的道路骑了一遍。除了主楼到成府路间的发展已今非昔比,校园内大部分景物依旧。看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年轻的学生来去匆匆,我的思绪重回学生时代,深深感受到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

2007年,我收拾行装,离开生活了11年的美国回到北京,公司设在校门外的学研大厦。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似乎即将成为我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美方风投的资金不能到位,创业伙伴返回美国。公司遭遇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我也面临去留的选择困境,有三个多月在五道口独自游荡、徘徊、思考。艰难时期,校友和同学经常找我交流,出谋划策,支持我继续创业,促使我最终下定决心。此后,在校友推荐下进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任职,2008年重新融资在上海成立公司,进行红外热像仪的开发,开始稳步发展。

回想我加入Brion以及在美国和回国后的创业过程,同学和校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我是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常参加上海校友的活动,和同班同学仍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1989年盛夏参加高考时,没有想过清华将这样永久塑造我的人生。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122020.08
  • 152025.01

    国旗下的微光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25.01

    光影织梦,她主导她的人生剧本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62009.05
  • 132004.04
  • 272009.05

    1969届英语师资班校庆聚会纪事

    1965年刚刚到清华园才一个月就参加国庆16周年大游行的英语师资班的同学们,通过天安门城楼时人民画报记者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刊登在当年第十一期人民画报上。

  • 262017.07

    点赞清华人——清华上海校友艺术团备战《出彩中国人》半决赛侧记

    半决赛的帷幕合上了,我们十分淡定而坦然。我们之所以淡定是因为,为中国的强盛努力,我们付出了;中国走到了世界的中央,我们看到了。看到祖国由衰而强一步步走....

  • 30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