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1级

清华的色彩

2016-03-18 | 胡钰 | 来源 1991级专刊 |

    清华的色彩

2016年的第一天上午,我走进了位于大礼堂草坪东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公室。之所以来,因为下学期要讲两门课《新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备课。

坐下来,打开电脑,突然有了一种错觉,似乎回到1998年的夏季。当时我刚刚留校工作,在人文社科学院,徐葆耕老师和孙殷望老师找我谈话,也给我安排了两门课:《新闻理论》和《舆论学》。于是乎,整个暑期就在备课中度过,当时我把每节课的讲稿都写了出来,每次要2万字左右。今年寒假又要开始备课了,毕竟已经许久没有系统讲授一门课了,毕竟现在学生的信息量与活跃度远胜于近20年前他们的学长了。

在备课时,仔细读了范敬宜院长和李彬老师10年前首次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后学生们写的数十份学习体会,从中,可以读到他们对这门课的体会,也可以读到他们对清华的感受。读着读着,又勾起了自己的清华记忆与体会。

我第一次进入清华园是在1991年7月。当年,作为学校招生的一次尝试,招了第一届以综合素质优秀为特征的保送生。我们50多名同学提前近2个月入校,开始沉浸在这个校园里,听各种讲座,接受各种培训。从那时起,我们每个人开始在自己人生的白纸上涂画清华的色彩。这些色彩也成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鲜明烙印。

清华的色彩是红的。红色是最能代表中国的颜色。清华人始终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希望学生们“入主流、上大舞台”,教育理念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强烈的家国氛围会感染到这个园子里的每个学生。就在这些学习体会中,一位研究生写道:“初入清华园,我的内心真是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因为从老师们的谈话,从四周清华同学的言谈中,我切实感受到这个学校以国为本的浓厚责任感,很多人早已远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里几乎无处不在。”

在2015年校庆日,当年我们在校期间的学生部部长李凤玲老师专门与我们这届保送班的几位同学在校内的十年咖啡店漫谈,讲了自己工作中的许多故事,那种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对个人、对利益的淡泊,让大家很是赞叹。许多同学说,当年入校,李老师给我们许多教诲,今天离校,李老师依然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指引。

清华的色彩是绿色的。绿色是青春的颜色。清华人始终充满昂扬的青春活力,无论身处怎样的岗位,经历怎样的砥砺,始终追求完美,不断奋进。记得在2006年我们年级毕业10周年之际,大家一起给学校捐赠了18棵银杏树,就在图书馆与西大操场之间。在树下立了一个很小的石碑,上面刻了八个字:母校长青,学子常新。这代表着我们对学校的祝福,代表着母校在我们心中永远的青春形象。

回到学校工作后,在同事的邀请下,我很快加入了荷塘诗社。加入后,惊喜地发现这里原来有这么多熟悉的老师。其中最熟悉的当然是胡显章老师了。看到胡老师写的那么多书法作品、那么多诗词,还有其中多位老师的诗作,不论老少,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充满了青春气息。大家在忙碌的学术研究、行政工作之余,还有如此激情,也让我的青春感更加浓烈。

清华的色彩是橙色的。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清华园给清华学子们的感受恰是温暖的感觉,清华的许多老师给学生们的突出感觉就是这样的,宛如温暖的园丁,永远带着温暖的笑容。我还记得,好多年前我调到国家科技部工作期间,陪一位部领导出差到重庆,早上在宾馆吃早饭恰好碰到去参加校友活动的贺美英老师。贺老师认识那位部领导,立刻给他讲我的经历,从电子系到经管学院再到人文学院,做了哪些社会工作,写了哪些文章,如数家珍。要知道,那时我已经调出学校几年了。现在想来那个场景,贺老师端着盘子,站在那里,细细道来,令人感动不已。

2016年对我们1991级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恰逢我们年级毕业20周年。在2015年底的一个晚上,我们年级的各系召集人开了1991级毕业2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大家一起商讨如何在校庆前后组织纪念活动。那天的会议开得很热烈,从晚上七点半一直开到十点多,对于活动内容、捐款组织、纪念品形式等,大家谈了许多意见。校友总会唐杰秘书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对于校友工作的细致安排,说得大家暖意融融。

待会后,走出会场,外边已经飘起纷纷的雪花。但许多人依然意犹未尽,还围在一起说了许久。我看太晚了,请唐老师先走,他却说没关系,要与校友们多聊聊。清华对于自己的学生,总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便已经毕业数十年了,每个人都是单位、家庭的中坚,有许多的工作任务、家庭责任,但大家都很乐意来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都愿意重回母校找回当年的温暖记忆。

清华的色彩更是紫色的。紫色是清华的校色。在我们心中,这是一种庄重的颜色。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清华人的治学严谨是出了名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这种学风下,才有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才有清华学子追求真理的持续热情。在这些学习体会中,我读到一位来自台湾的研究生的感受:“看着大家激动的辩论,一来一往的发表想法,那认真的神情以及凿知言言,我会看得入神,回过神来,对同学们充满敬佩之意!”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坐在大礼堂边的办公室里静静读着清华学子们的学习体会,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对清华的厚重博大的认识更加具象深入。一位学生说:“受到清华踏实学风的熏陶,最大的转变用一句话形容便是:心态由急于求成转而平和稳健,视域由小资式的狭隘转而大气的广博。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套用范老师和李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如有来世,还上清华’!”

的确,“如有来世,还上清华”!这也是我们在毕业20年后想对母校说的最真感受!

(2016年1月1日写于清华园)


相关新闻

  • 292022.09

    梅贻琦风范长存——纪念梅贻琦校长逝世六十周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22.11

    张祖道照片中的清华农学院故事

    最近,由清华校史馆主办的《张祖道镜头下的清华》摄影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们对这些反映清华园历史演变的珍贵影像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细心的清华师生在标为《清华大学农学院》的照片前驻足,他们不仅想知道画面上的建筑究竟在哪里,也希望对历史上的清华农学院有所了解。一、清华农学院不在清华园根据照片上反映的建筑外貌分析,清华农学院的这座大楼是砖混结构,平面形状呈山字形,立面为三段式,中间部分为三层,两侧...

  • 282022.09

    异域回响:《清华周刊》“留美通讯”辑录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政府主办的留美预备学校,从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校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拔和培养公费留学生。1914年制定的《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第三条规定:“本校以培植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以造成能考入清华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为范围”。为实现教育的独立和本土化,1928年改建大学后,学校不再以培养留美学生为唯一使命,但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一直都是它的主要任务。清...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262011.09
  • 132004.04
  • 182016.03

    《清华的四季》 -- 给清华91级毕业二十年

    照澜院的空气越来越柔和, 风驰电掣的自行车不知不觉舒缓了脚步。 缩在军大衣里的脑袋像春笋般 一个接一个地露了出来。 亮晶晶的眼睛, 在和煦的....

  • 252022.11

    瑞士清华校友会2022年年会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19日,瑞士清华校友会2022年校友会年会在苏黎世成功举办。本次年会是自2019年校友会年会后首次现场聚会,筹委会精心挑选了苏黎世大厦万丽酒店作为举办地点。瑞士清华校友会曾经在这个酒店多次举办年会,并分别于2016年、2017年和2019年举行了与邱勇校长一行的见面会。选择此酒店既是对过去多年举办校友会活动的传承,也是对未来更美好前景的展望。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瑞士各地以及英国和意大利的四十多位校友。在组织...

  • 242008.12

    饶谨:梦在心中,路在脚下

    来源:人民网 2008年12月11日

  • 312019.05

    画梅须同梅性情 写梅须具梅骨气——老西儿郭志龙与梅的那段情缘

    108幅梅花,姿态万千,风格迥异。枝干苍劲、满树怒放的红梅,萼绿花白、小枝青青的绿梅,婀娜多姿、花蕾初绽的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