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6级

清华人的“红与专” ——清华大学[1996级] 王兵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学生时代,他学习社工两不误;工作至今,他兢兢业业追梦想。王兵学长在05年博士生毕业典礼上这样说:“放下过去的荣耀与成绩,发扬‘爱国、成才、奉献’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做一名优秀的清华人!”


清华人的“红与专”

——清华大学[1996级] 王兵 访谈纪实

航天航空学院 张洋洋 陈晓飞 张满弓


【王兵简介】

王兵,男,1996年考入航天航空学院攻读本科学位,2000年9月-2004年底,在航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段时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留学2年后回国,留校工作至今。


“这里有充沛的营养”


   “清华园像是一片蕴涵着无穷生机的森林,这里的阳光雨露使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吸收到充沛的营养。”王兵学长如是说。

   对于清华的同学而言,获得特等奖学金也许最能体现一个人科研和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而王兵学长就是这许多优秀者中的一个。

   谈到自己求学过程中做过的社会工作,从王兵学长的侃侃而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社工生活的充实。在本科阶段,他在系里做一些学生工作;研究生阶段他开始在学校的大范围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在自己的博士生涯开始时,他去了校研究生团委,先后从事过宣传,组织,策划等各类工作,直至他担任研团的副书记;随后,他在博士生报告团里边的辛勤工作同样精彩。博士生报告团是校内优秀博士生的一个团体,它号召和组织优秀的博士生到地方上去,到需要播种科技火种的地方去,为那里的工作人员作报告,宣讲科技发展,宣讲国家发展。辽宁、内蒙古、浙江等地都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足迹;同时,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普通科技人员等都成为了他们报告的听众。在脚踏实地的历练下,王兵学长担任了报告团的团长,这个优秀的报告团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在2002年至2003年,他同时兼任校研会的副主席。总之,在清华大学这片蕴含着无穷生机的森林里,王兵学长将自己的社会工作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谈到自己所做的科研时,谦虚而稳重的王学长用“还好”来形容。虽然在谈话过程中,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归功于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但是我们懂得这和王学长自己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鼓励我们要充分与导师沟通交流,尽量学习课题组中每个人的优点,慢慢地积累,厚积而薄发。


“被打碎了的时间”


   “在繁忙的学生工作和紧迫的科研任务中,不要期望有整块的时间。时间被打碎了,我们要充分利用被打碎了的时间。”

   “累,压力比较大”,当被问及一个人同时做社会工作和科学研究是否有压力时,王学长由衷地说。的确,从入学以后就一直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习准则和科研作风下接受教育,在崇尚“又红又专”、“双肩挑”的氛围下发展自我,累,是在所难免的。在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工作的同时,科研也不能放松,文章还得照样写,试验还得照样做,计算还得照样进行,程序还得照样编,实验室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导师交代的必须要做。

   “最主要的是把时间分配好,充分利用时间碎片”,王学长很有感触地说,“学生工作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会打破自己的时间规律,那时候很难找出来一整天的时间在实验室写程序,随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会议,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做完了社会工作,只要有时间,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晚上十点多,学生工作做完了,一般的人会觉得都这么晚了,没必要再去实验室了,也因此他们放弃了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去实验室的机会,而自己会再回到实验室,利用22:00-24:00这段时间做科研,编程序,做实验。

   在他看来,时间抓得紧,充分利用时间,这是成功的根本途径。如果做了很多的社会工作,不要期望还能有整块的时间来做科研,被打碎了的时间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就做不到“双肩挑”。在被问及“很晚了,自己很累了,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下时”,他说:“我不行,当天的事情我不能拖到第二天,我可能还会再回到实验室。写不了一篇文章,但是我总可以写一两段,每天都这样做,就会慢慢地积累。”总之,最重要的是把这个时间协调好,充分利用时间碎片。

   说起导师给的帮助,王学长说,导师一直很支持自己做社会工作,并且鼓励自己在科研上的拓展。“在清华读博士,到了一定阶段,会遇到很多很大的困难,这个时候导师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导师会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有时候只要坚持一下,突破一个难点,后面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非常正常的迷茫”


   “总体来说在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都是很迷茫的,但是经过一两年,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最终能够确定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作为 08级本科生的班主任,王学长在博士生报告团的时候做过调查,在研究生期间,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同学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王学长说,“慢慢地去发现自己的特长,这个发现的过程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的特长暴露,比如说通过班上、学校里的一些活动,一些同学在其中发现自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个管理者;又有些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很强的商业头脑,有很好的想法;同时,有的同学编程能力很强,就会发挥自己这方面的特长。”

   然而,尽管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引起注意。

   一.发现自己在科研上不适应的时候,还是要处理好与科研、导师之间的关系,最起码得保证自己的博士能顺利结业,导师交给自己的科研工作和课题能够正常的进行。否则,最后后悔的还是自己;

   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大学时光补充自己的知识量。“我感觉大学里所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去学,学一些新的知识,”,王学长很有感触地说。尤其要注意数学和语言学的学习和积累;

   三.研究生阶段关键是完成人生的定位,同时加强自己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抓住重要的机会,加强自己与人合作、培养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勇于展现自己,多学习,多积累。


后记


   “具有清华特征的人,是清华要培养的人。我一直觉得清华的学生要勇于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应该要有这样的定位,我要承担一份对国家、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工作,要立大志,在科研中要勇于承担大的课题,难题,在企业中要勇于去做骨干”,王学长最后鼓励我们说。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王学长的谆谆教诲却让我们回味良久。最后,让我们用他在2005届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发言来自勉: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用青春的热情作伴,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作伴,放下过去的荣耀与成绩,发扬‘爱国、成才、奉献’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做一名优秀的清华人。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来回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向母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学感悟】

  王兵学长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挚友,他对社工、对科研都充满了热情,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为祖国分忧的热忱都深深感染了我们,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

——张洋洋

   王老师提到,他在科研过程中一定坚持今日事,今日毕。他放弃了休息时间来完成繁重的工作、整合破碎的时间以提高效率,这样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陈晓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