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立新: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2014-03-18 |

吴立新院士在大会现场照片 (李宜芳 摄影)

  走进吴立新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文苑楼的办公室,一股海洋气息扑面而来—最醒目的当属那张占据整面墙壁的世界海洋地图,与之相对的墙上挂着“观海听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靠近门口处,竖立着一件舵手造型工艺品。

  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放着3张孩子的照片,桌子底下放了一双运动鞋。从办公室向窗外望去,就是海大的运动场。每当工作累了时,他会站在窗前看看孩子照片,或换上运动鞋去楼下操场上跑两圈。

  生活——喜欢流行音乐,善于直言

  熟悉吴立新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流行音乐,二是善于直言。关于第一点,他回答的简单,音乐会让人保持良好的状态。说他善于直言不讳,他说,这是10年留学美国的影响,对事不对人,如果有一天他不直言,别人还会觉得他变了。

  当选院士之后的路如何走?吴立新笑着说,原来怎么走,还将怎么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当选院士不应成为最终目标。

  “当选院士,是别人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荣誉我很高兴;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吴立新说,现在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老师,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主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学前沿,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做好专业研究。

  成长——苦难是磨练,也是修炼

  吴立新出生在安徽桐城,这里是清代文坛“桐城派”的大本营,建国以来,这里也走出了十余位两院院士。

  1966年出生的吴立新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吴家的开支大部分依赖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

  每年夏天,吴立新都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过暑假。这期间,正是粮食收购、储藏的关键时期,农民送来的粮食,有时含有杂质,父亲会亲自分拣,水分太重,他会亲自晾晒、过滤……年幼的吴立新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人生第一课:尽职尽责和一丝不苟。

  上高中时,命运跟吴立新开了个玩笑。学习成绩排名全县前20名的他,因为视力不好,未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一度面临无学可上的他几经周折,进入当地的一所普通中学——青草高中就读。这件事对吴立新打击很大,自己在床上躺了整整两天。这时,学校的数学老师胡梦铎给了他鼓励:谁说在普通高中就上不了名牌大学?“你可以报考师范大学,将来做老师。”在胡老师鼓励下,吴立新重拾信心。

  高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早饭就是四两米粥,稀得能当镜子,午饭、晚饭就是米饭搭配自己带的咸菜。回忆起高中生活,吴立新说:“当时的条件确实很苦,但艰苦的生活也磨练人的意志,让我收获了知识。”

  天道酬勤,吴立新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高中课程,并考取了清华大学。

  求学——“清华教我做事,北大教我想事”

  19839月,17岁的吴立新来到北京,进入了清华园。

  入学的那天起,吴立新就感到了压力,全班30个人,他的成绩倒数第三。“那时真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压力归压力,吴立新没有气馁,5年里凭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毕业时他的成绩已排进前三,并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四个保研名额,一个必须去外校)。

  清华5年,除了学习,吴立新也度过了快乐而美好的大学时光。他现在仍然记得每天下午4点半,清华校园喇叭里的广播,“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时的吴立新都会从自己住的1号楼出发,跑到圆明园,然后折返,一个来回40分钟。

  大学也让吴立新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遇到了他的爱人,当时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的张瑛,两人一见倾心,走到了一起。

  进入北大当研究生,吴立新在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为什么会选择力学?吴立新解释说,首先是受大环境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升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让他从小就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科学家十分崇拜,而他们都是从事力学研究的;还有一个原因,吴立新笑着说:“就是觉得力学研究对视力的要求不是很严格。”

  11年的时间,吴立新游走于国内两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谈起收获,他说,“清华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事,北京大学教会我的是如何想事,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

  寻梦——转向海洋动力学,成果引起国际关注

  1994年,作为国家放宽政策后的首批博士后留学生,吴立新前往美国学习深造。

  到美国的首站,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航天和机械工程系,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一年后,他应聘进入了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正是在这里,吴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这种转变不仅是从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转变,也让自己实现了从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视野转换。”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从29岁到39岁,10年在美国工作的经历,除了科研,吴立新还学到了很多。比如,他所在的研究中心由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Kutzbach率领,在这位美国科学家身上他学到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怎样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科学家聚拢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在许多人看来,此时的吴立新已实现了自己的 “美国梦”—妻子在当地一家医疗基金会工作,儿子和小女儿相继出生,有房有车,事业稳步发展。但吴立新却有了一种梦想实现后的 “失落感”。他问自己:是否就这样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尽时光?为什么不把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归国——海大盛情邀请,没理由拒绝

  2001年秋天,吴立新回国探亲,受中国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的邀请到青岛交流访问,并为海大师生作报告。此后,他与海大学者交往日益密切,与刘秦玉、田纪伟、罗德海等科学家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当时,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拓展到海外,纷纷制定优惠的海外引智计划,中国海洋大学也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开列的优惠条件甚至比“长江学者”还要高,年薪30万的条件,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首屈一指。

  “筑峰工程”出台了,海大却一直没找到合适人选。“我与吴老师认识比较早了,他这个人勤奋能干,而且充满了对科研的热情,容易感染别人。我想,这样的人才应该介绍到海大。”回忆旧事,67岁的刘秦玉教授如是说。

  不到40岁的吴立新申请“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很多人对他能否扛起海大物理海洋发展的大旗表示担心。刘秦玉教授说:“我当时咨询了很多国内外的知名海洋专家,他们觉得吴老师的成长经历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筑峰工程’岗位。”

  在刘秦玉教授斡旋下,2004年夏天,吴立新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青岛。时任海大校长的管华诗盛情接待了他,并且诚恳地邀请他加盟海大,时任副校长的吴德星教授也真诚邀请他到物理海洋实验室一起工作,吴立新深为感动。

  2005年夏天,吴立新和妻子双双辞了工作,来到海大安家。

  科研——成绩是过去,只看重未来

  初到海大,吴立新对学校提供的工作环境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感到欣慰。做数值模拟用的计算机虽比不上美国的先进,但开展工作已没有问题;在海大虽不能像在国外那样有机会接触很多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但海大聚集了不同涉海方向的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同样可大展身手。

  200711月,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

  20099月,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2010年,吴立新被任命为海大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这支中国物理海洋界精英团队的领军人物。

  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3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311日正式启动。

  2013年,是吴立新到海大的第八个年头,他用实力和成就证明了自己没有“水土不服”。

  谈到当下的工作状态,这位47岁的科学家颇为兴奋:“物理海洋学科人才济济,学术思想活跃开阔,再加上学校提供的平台与环境,剩下的就是大家如何想事、谋事、干事、成事了。”

吴立新比较欣赏一句话:“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在他看来,荣誉、成绩都是过去,他只看重未来。(赵笛 冯文波)

转自《青岛日报》201312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