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故人书简——忆汪曾祺

2014-02-13 |

○黄裳

1

认识曾祺,大约是在19471948年顷,在巴金家里。那里经常有萧珊西南联大的同学出入,这样就认识了,很快成了熟人。常在一起到小店去喝酒,到DDS去吃咖啡,海阔天空地神聊。一起玩的还有黄永玉,一个写小说的,一个刻木刻、画画的,都是才气纵横但穷得叮当响的“文化人”。曾祺那时在福煦路上的致远中学教书,我跟他去玩过,但实在没有什么好玩。但就是这么个毫无趣味的地方,他还为之留下了一篇小说――《星期天》。没有好久他就北上了。到天津后给我寄来一信。

黄裳,我已安抵天津。也许是天气特别好,也许我很“进步”了,居然没有晕船。但此刻又觉得宁可是晕船还好些,可以减少一点寂寞。刚才旅馆茶房来,让他给我沏壶茶来,他借故搭讪上来,“茶给您沏,我看您怪寂寞的,给您叫个人来陪陪罢”。我不相信他叫来的人可以解除我的寂寞,于是不让他叫,倒留着他陪我聊了一会。很简单,拆开一包骆驼牌,给他倒杯茶,他即很乐意地留了下来。这家伙,光得发亮的脑袋,一身黑中山服,胖胖答答的,很像个中委。似乎他的道德观比我还强得多。他问我结了婚没有,我告诉他刚准备结婚,太太死了。他于是很同情,说“刚才真不该跟您说那个胡话”。我说我离开这儿八九年没有回来了,他就跟我大聊“日本”时候情形,问我当初怎么逃出去的。他又告诉我旅馆里住了几个做五金的,几个做玻璃、做颜料的,谁半年赚了四十亿,谁赔了。最后很关心地问我上海白面多少钱一袋。我这才发现在上海实应当打听打听面粉价钱,这儿简直遇到人就问这个。天津的行市我倒知道了,一百八、一百九的样子。北平一袋贵个十万光景。那位中委茶房再三为我不带货来而惋惜,说不管带什么来,抢着有人要。“就我就可以跟您托出去,半个钟头就托出去,这哪个不带货呀!”可是假如我带的是骆驼牌呢!这儿骆驼牌才卖四万八,上海已经卖到五万六了。加立克也才三十二万,我在上海买的是三十四,有的铺子标价还是三十六万!

天津房子还是不太挤,我住的这间,若在上海,早就分为两间或三间了。这儿饭馆里已经卖“春菜”了。似乎节令比上海还早些。所谓春菜是毛豆、青椒、晃虾等等。上开三色,我都吃了。这儿馆子里吃东西比上海便宜,连吃带喝还不上二千万。天津白干没有问题要好得多。因为甫下船,又是一个人,只喝了四两,否则一定来半斤。你在天津时恐还是小孩子,未必好好地喝过酒,此殊可惜。

我住的旅馆是“惠中”,你不知知不知道,在上海未打听,又未读指南之类,一个旅馆也不晓得,但想来“交通”“国际”之类一定有的吧。至于雇了三轮车而随便说了个名字,他拉到交通,交通没有“房子”,一拐弯就到这儿来了。地近劝业场。各处走了走,所得印象第一是这里橱窗里的女鞋都粗粗笨笨,毫无“意思”。我测量一个都市的文化,差不多是以此为首项的。几家书店里看了看,以《凯旋门》、《秋天里的春天》最为触目。有京派人士所编类乎“观察”型的周刊,撰稿为胡适、贺麒、张印堂等人,本拟买来带回旅馆里一读,而店里已经“在打烊中”了。以后若遇此样刊物,必当买来,看过,奉寄阁下也。

鸭梨尚未吃,水果店似写着“京梨”,那么北京的也许更好些么?倒吃了一个很大的萝卜。辣不辣且不管它,切得那么小一角一角的,殊不合我这个乡下人口味也――我对于土里生长而类似果品的东西,若萝卜,若地瓜,若山芋,都极有爱好,爱好有过桃李柿杏诸果,此非矫作,实是真情。而天下闻名的天津萝卜实在教我得不着乐趣。我想你是不喜欢吃的,吃康料底亚巧克力的人亦必无兴趣,我只有说不出什么。

旅馆里的被窝叫我不想睡觉,然而现在又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了。附近有个游艺场,贴的是《雷雨》和《千里送京娘》,这是什么玩意儿呢?一到,马上就买票,许还听得着童芷苓,然而童芷苓我本来就没有兴趣。这儿票价顶贵才六万多。据说北平也如此,还更便宜些。那么以后我听戏与看电影的机会将会均等了。中委茶房说得好,“北京就是听戏”!

然而我到北京怎么样还不知道呢,想起孙伏园的《北京乎》?

我还是叫中委给我弄盆水洗洗脚吧,在那细看着教人心里不大明亮的床上睡一夜吧,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曾祺,三月九日。

信是用钢笔、蝇头小字写的。字迹娟秀如其人。就像平常聊天一样,这信写得自如,丰满,情趣盎然。五十年后重读,就和促膝谈笑一样。他总是对那些生活琐事有浓厚兴趣,吃的、看的、玩的,巨细靡遗,都不放过。他的小说为什么总使人想起《清明上河图》来,道理就在此。这信是散文么,还是小说,说不清楚。

他晚期的有些短篇,就是这样,没有情节,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点儿气氛,却能中人欲醉。我说过,散文与杂文中间没有一条必定的界限,在曾祺,散文与小说也是如此。

2

到北平后,大概生活颇不如意,也许不久就住到午门朝房里去了。这中间,应该还有些信,失落了。

保存下来的是写在涵芬楼制的红格笺纸上的一封。

黄裳兄,同学有研究语言学者,前曾嘱代请上海熟人打听《外来语大词典》,天马书店出版。上海现在不知还买不买得到。当时回答他说,问问人大概是可以的。说完了跟着就忘了。今天他来问,有消息么,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实在该写一封信了。我的上海熟人适宜于代办这一宗差事的除了阁下还有谁呢?劳您驾,往后若是串书店,顺便问问他们掌柜的。若是遇到,请先垫款代买了。见书界权威唐搜氏,代为致候之余,亦请便问问此事。我准备更大地佩服他。他的地址是不是仍是从前那一个,前两天有汉学研究所赵君编《一千五百个中国小说和戏剧》,附作者小传,有他一条,他想寄一份表之类的东西请他填一填,希望告诉他的不错。

案上二表,一正指三点,一则已三点一刻,鸡鸣肚饿,只说事务,无法抒情矣。得把两篇劳什子文章赶好的时候再畅叙幽怀一番如何。

黄永玉言六月底必离台湾,要到上海开展览会,不知其近在何所否?我自他离沪后尚未有信到他,居常颇不忘,很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少年羁旅,可念也。

我仍是那样,近来忽然有了从未有过的胃病,才吃便饱,放下筷子就饿。饱起来不住打嗝,饿起来不可当,浑身一点气力也无。可能此是一时现象,若竟长此下去,不亦糟乎!身体不能随意使用,那就真是毫无希望了。

林徽因已能起床走走,已催沈公送纸去,会当再往促之。

此处找事似无望,不得已时只有再到别处逛逛去,困难亦殊多。我甚寂寞,得便望写信说琐屑事,为候诸相识人。曾祺候安。六月廿六日。

在上海时,曾祺常陪我逛旧书店,因此才将访书之事见托。研究语言学者大约是朱德熙。辞典后来没有找到。那时我正起劲收集名人手迹,曾托他转请林徽因写一张。后来终于没有如愿。他还是住在北平写文章,曾寄来一篇小说《赵四》给我看,他有一长信说起此文。

3

这以后就是长长的暌隔,不知道他“行脚”到哪里去了。1954年与妻去京,才匆匆见了一面,不记得在一起喝酒了没有。他在编《说说唱唱》,颇有点儿落魄的样子。接下去彼此都在1957年的风暴里翻了船,更是无从通问了。偶然在书店里买到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册《羊舍的一晚》,是曾祺的新作,高兴极了。书中有永玉的几幅木刻插图,看来是精心刻成的。知道他们还常过从,从永玉的来信中时时提起曾祺,那时他大概已经加入北京京剧团做编剧了。这一步跨得好远,从小说散文到京剧编剧,真不知道他是怎样跨过去的。那时我在写一部小说,写成两万多字,曾请吴晗看过,又请永玉转给曾祺一看,他寄来一信。

黄裳兄:永玉和际垌叫我读一下《鸳湖记》,顷已拜读,你写了东西,首先是值得庆贺的事,向你道喜!

小说看来甚长。已经写了两万五千字,人物才出场,故事才开了一个头,全篇岂不要有二十万字么?

那么,这是一个长篇。全篇已经写完了么?我很想有机会读一读全文,也许可以提出一点读后感。单看开头,未免有点茫然……这里面有些段落字句显然是为了后面的情节而伏置的,在“此时”还不会发生作用。

单看开头,只有两点意见。

一、行文似乎过于纡缓。也许我看惯了京戏,喜欢明白了畅。写了三四个京戏本子,觉得“自报家门”式的人物出场办法,大是省笔墨、醒精神之道。现在大家都很忙,报纸的读者尤多是劳人,过于精雕细刻,也许不一定很配胃口。有一个很鲁莽的想法,不如前面浓浓地写上一大段风景,接着就点名,把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姓角色拉出一个单子,然后再让他们动起来。二、(略。)

一个希望是,还是尽量写得简短一些。这可能是我的偏见,我是只能写短篇,并且也只读短篇的。

我仍在写京戏,日前以一星期之力,写成一个剧本(速度可与郭老相比!),名曰《凌烟阁》。但是,只是一个一个地在写,却未有一个演出,终其身作一个案头剧本作家,这事就不太妙!

奚啸伯在上海演出,以《范进中举》打炮,曾往看乎?“听”说他对原著“整理、加工、提高”了(此贵报所云),不知“高”到如何境地也!此颂曼福不尽!曾祺顿首,十二月九日。(一九六二)

老朋友到底是老朋友,虽然委婉,他的批评意见是对的。小说也不曾续写下去,成了断尾巴的蜻蜓。

作为编剧,他是勤奋的,案头剧也不知写了多少,存稿仍在否?

他曾随剧团到上海演出,大概带来的就是《沙家浜》。在一起喝了酒,萧珊请我们到家里去吃了一次饭。曾祺不再像过去那样意气风发,老成了许多。这自然是难怪的。后来他又上了天安门,那时我在干校里,却为此而挨了一顿批斗,警告不许翘尾巴。

4

八十年代初曾几次赴京,却总未能见面。一次约他一晤,他来了一封信,是在画纸上大笔挥洒的。

黄裳兄:来信收到,真是很久不见了!从你的文章产量之多,可以想见身体不错,精力饱满,深以为慰。

很想来看你。但我后日即将应张家口之邀,到彼“讲学”,明日须到剧院请假,并要突击阅读张家口市青年作者的小说(约有三十篇),抽不出时间,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晤谈了――张家口这回有点近于绑票,事情尚未最后谈妥,他们已经在报上登了广告,发了票,我只好如期就范!

我的小说选印出后即想寄给你,因为不知道你现在通讯处,拖下来了。兹请运燮兄转奉一册,即乞指教。

同时附上拙画一幅。我的画你大概还没有见过吧?这一幅我自己觉得很不错,不知你以为如何?

我近期发现肝脏欠佳,已基本上不喝白酒,异日相逢,喝点黄酒还可以。即候暑安!曾祺顿首。十七日。

这实在是他给我最后的一封信。后来还曾结伴赴港访问,苏南共游。我发现曾祺兴致很好,随处演讲,题诗,作画,不知疲倦。不过促膝神聊的机会没有了。重读旧信,我还是怀念过去的那些日子。

曾祺谢世,瞬已半载。久想写点儿什么给他作纪念。可是万语千言,竟无下笔处。偶然检出几通遗笺,重读一过,觉得这里面还保留着故人的风貌。重温昔梦,渺若山河。即以此为曾祺纪念可也。

摘自《故人书简》,黄裳著,海豚出版社20128月版

相关新闻

  • 052018.01

    汪曾祺与钱锺书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西南联大同学的散文中说:西南联大的“几个研究生被人称为‘无锡学派’,无锡学派即钱锺书学派,其特点是学贯中西,博闻强记”(《未尽才——故....

  • 132018.04

    汪曾祺的书单

    本文所涉书单不是汪先生书房中的书,而是常见于其笔下、那些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梳理一下大致可分四类:传统文化、外国文学、杂学、民间文学。笔者试着从这....

  • 132018.04

    汪曾祺的书单

    本文所涉书单不是汪先生书房中的书,而是常见于其笔下、那些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梳理一下大致可分四类:传统文化、外国文学、杂学、民间文学。笔者试着从这....

  • 012015.06
  • 152017.03

    凸现完整的汪曾祺

    在当代小说家中,我最喜欢汪曾祺,但一直感觉他是一个很难归类的作家。汪曾祺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在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文学史时段都写出了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品的作家....

  • 122015.10

    汪曾祺的书房

    十八年前的今天,汪先生离开了我们。十八年来他的作品不断被我们阅读着,仿佛他根本就没有离开我们。

  • 162017.10

    汪曾祺的签名本

    汪曾祺真是个好老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影响力还那么大,生卒的纪念日总还有人记得,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家乡为他扩建文学馆。这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不....

  • 182015.12

    汪曾祺写序

    汪曾祺一生没有让别人给他写过序。他年轻时,20世纪40年代,出了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收入短篇小说8篇,包括后来很有名的《鸡鸭名家》和《复仇》。

  • 102021.03

    汪曾祺:人间知味者

    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六十岁之前却写得很少。1950年之前的散文,有现代主义之风,段落很长,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识流和悬想,受到沈从文《烛虚》《潜渊》一类散文的影响,但还处在学徒阶段。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写出了《国子监》那样的佳作,好东西仍不多。其间写得最好的,也许要算《汪曾祺全集》第十二卷所收的书信。此前写给好友朱奎元的信最多,青春的...

  • 292017.03

    汪曾祺之“芝麻”与“西瓜”

    汪曾祺对惯常意义上所谓宏大、辉煌、壮丽的东西好像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些犯怵,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