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的领域内是没有废物的。
——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
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侯官县坡尾,字致本,名启荣,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被称为“国宝”。
1903-1906年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
1907-1910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
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192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
1921年起回国,先后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南京铔厂总工程师;1938年,兼永利川厂厂长、总工程师;1945年任公司总经理。
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发展小化肥工业。
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1974年8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十二月底的南京万里晴空,在难得的好天气里,坐车驶向大厂,心情自然也是愉悦的。过了长江二桥,离大厂越近,越觉得安静,这一片工厂林立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却是别样的。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其中。站在学校的图书馆前,第一眼望到的是一座高高的石像,石像上的人身上西装革履,手中握着书卷,这就是侯德榜。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前的侯德榜像
留美博士选择回国
“侯氏制碱法”举世皆知,世人都以为侯德榜是研究制碱工艺出身的,其实他原本学的是制革,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次选择。“侯德榜从小就是神童,当年在北京清华留美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名震全校,后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毕业后,他选择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制革,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哥大攻读博士,专业还是制革。”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德育研究所所长高尚荣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这一年,侯德榜以《铁盐鞣革》的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学校有意要留他任教;这一年,侯德榜收到一封来自祖国的信件,寄信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来信恳请他回国共同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这一年,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这一年,是1921年。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交通受阻时期。中国一向依赖进口的洋碱断了来源,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范旭东先生决心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发展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可是当时国内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于是他派专人去美国物色化学家。经陈调甫热诚推荐,范旭东选中了在美国攻读博士的侯德榜。
身为留美博士的侯德榜为什么选择回国?高尚荣表示,这一切并不是无来由的,侯德榜从来就是个爱国心强烈的人。在福州英华书院读书期间,他曾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期间,他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
1921年初,范旭东写信并派专人送到美国,邀请侯德榜“学成回国,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英雄所见略同,侯德榜随之回国,一段佳话就此产生。
研究成果“兼济天下”
回国后,侯德榜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是苏尔维法,掌握这个方法的公司为了独享技术成果,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外人对此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秘密,大都以失败告终。侯德榜也走上了“揭秘”的道路。“制碱的原理很简单,研究的人都懂,但是具体的生产工艺却没有人知道,完全要靠自己摸索。”高尚荣表示。
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日夜攻关,克服了工艺设计、材料选择、设备挑选和安装等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法的各项技术要领。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投产。
摸索到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侯德榜却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他把苏尔维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纯碱制造》,在前言中他写道:“总的来说制造厂已得到本工业独特要求的充分保护,而其细节只能通过多年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方可获得。至于工厂的特殊环节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师通过试验都能得到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无必要为本工业对外保密。”
1933年,美国化学会首次接受中国学者的著作,将侯德榜的《纯碱制造》列入化学会丛书第65卷,在纽约出版。这部著作打破了国际制碱集团垄断了70年的苏尔维制碱技术。“侯德榜的做法让人崇敬,他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知道‘兼济天下’的道理,他也做到了。”高尚荣感慨地说。
有情怀的“侯氏制碱法”
有人说,侯德榜在制碱上有两个成就,一个是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另一个就是创制了世界闻名的“侯氏制碱法”。
既然要创制新的制碱法,那就说明旧的制碱法有问题。“苏尔维制碱法有缺点,最突出的是食盐原料的利用率低,制碱后产生很多没用的废料。另外,味道也比较刺鼻,对环境污染大。”高尚荣解释道。因此,侯德榜决定另辟蹊径。
凡是开创性的工作都难免艰难。他设计了好多方案,又一一推翻。后来他想到,能否把苏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又带领技术人员,做起了实验。试验了500多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成功了,设想成为了现实。
新的制碱法优势是明显的。原本污染环境的废物氯化钙变成了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减少了1/3设备,从而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纯碱制造》一书的英文版封面
“侯氏制碱法是有情怀的,表面上它是在寻找更好的制碱方法,解决现有的问题;实质上它有更高的目标。以更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在追求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和谐;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产生更少的废物,实现循环利用,这是追求科学、技术与自然(STN)的和解。”高尚荣对“侯氏制碱法”的评价很高。
“现在人谈化色变,化工厂爆炸也时有发生,这一切都源自于技术不精,单纯地考虑产量,却没有看到社会和自然的诉求,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肯定会出问题。”高尚荣对侯德榜的评价也很高,他认为侯德榜的眼光是超前的,在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他在学校开了一门科学、技术与人生(STL)的选修课,在他心目中,侯德榜就是实现了科学、技术与人生融洽的人。
转自《金陵晚报》201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