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梁思成——让中国古木构建筑活力焕发

2012-01-02 |

提起梁思成,人们往往会想起他和才女林徽因的恩爱故事。然而,作为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者,梁思成先生在探寻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过程中,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收获了怎样的喜悦?下面我们就与读者一起踏着他昔日的脚印,一同感受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1901年的日本东京,梁思成呱呱坠地,当时他的父亲,即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学者梁启超正受通缉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后,他随同父亲返回国内,先在天津继而到北京生活。幼年的梁思成很调皮,甚至因为骑摩托车摔断了腿,但是这个小挫折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成长。1915年,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读书,加入清华艺术俱乐部并成为《清华校刊》的艺术编辑。23岁时,他留学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其间,他的父亲寄给他一本新近发现的重印本书籍——《营造法式》。书的作者李诫是宋徽宗的朝廷命官,负责监管皇家建筑的建造和修复。梁启超在把它寄给儿子之前,曾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并在所附的信中评论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父亲的引导,专业的学习,也许还有儿时的梦想,不管怎样,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大门已经逐渐向他敞开了……回国后,梁思成先到沈阳的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314月,他回北京应聘到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后的数年里,作为研究部主任,他开始到各地考察、寻找和研究中国早期建筑。

  辽代独乐寺让他兴奋

  1931年的一天,有位从鼓楼回来的朋友告诉梁思成,那里挂着一张古老寺庙的照片,上面写着“蓟县独乐寺”。梁思成曾在哈佛研究过日本人关于山西大同辽代寺庙的记述,也看过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拍摄壁画的照片集,但是自己还没有到乡村考察建筑的经验,他异常兴奋。经过准备,19324月,他出发了。

独乐寺位于今天津市蓟县县城西门内。因寺西北有独乐水而得名;又因寺内塑大佛,别称“大佛寺”;另说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称独乐寺。独乐寺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重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而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通高23米,比蓟县城墙还要高大,因此老远就能望见。梁思成激动地说:“这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座重要而如此古老的建筑,第一次打开了我的眼界。”楼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设计别具匠心。28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斗拱繁简各异,共计24152朵,烘托出挺拔轩昂的艺术气质。因为第二层是暗层,所以从外观看像是两层建筑,中间暗层省去一层瓦檐,避免了拥簇之感,暗层处里外修回转平台,供礼佛和凭栏远眺,既实用又美观。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对梁思成而言,观音阁的重要性无疑是研究古代建筑技术的最好资料。这座建筑的尺寸、规格完全符合力学原理。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官邸民舍无一幸存,唯观音阁安然无恙。即使是在1976年,梁思成访问44年后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观音阁也只受到很小的损害,足以说明它的设计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考察应县木塔险丧命

  梁思成戏言自己的工作如同“盲人骑瞎马”,因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时局的动荡使他的野外工作平添了各种各样的危险,而攀爬高大、脆弱的建筑进行测绘、照相,也随时会遭遇意外。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赶往山西应县。在离城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在夕阳的映衬下,一座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古塔伫立于群山之中。那是一座建于辽代(1056)的木塔,平面呈八角形,高达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外表看是五层六檐,但每层都设有一暗层,即明五暗四,因此实际是9层。除了石头基础外,塔身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据说,当时辽代统治者为了建造这座塔和佛宫寺,在河北、山西一带动用数万民工参加劳役,共用去了大约3500立方米的松木和榆木,松木不易变形,榆木坚硬,两种木头的结合,使得这座塔900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应县木塔建成200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7天大地震而安然无恙。1926年阎奉战争中,塔身还曾遭受200多发炮弹,除被打断两根柱子外,也并无大碍。

应县木塔

  面对这样一座精美的古塔,梁思成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随即开始紧张的测绘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他正在塔尖上聚精会神地丈量和照相时,没有注意到黑云已经悄悄压了上来。忽然间一个惊雷在近处打响,梁思成猝不及防,差一点儿就从近70米的高空摔下!

  爱妻加入增加了梁思成的信心

  妻子林徽因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梁思成的信心,也使研究工作变得更加精彩。

  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一起到山西洪洞县考察广胜寺。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广胜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上寺包括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建筑;下寺包括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水神庙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全寺最为珍贵的是元代建筑,采用了斜梁、减柱、移柱、横额、腰檐等独特手法,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构,而属于同期的壁画足可与永乐宫元代壁画相媲美。

寺内的明代建筑同样精彩。飞虹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等各种构件和图案,雕塑精巧,彩绘鲜丽,不仅是明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是我国琉璃塔的代表作。毗卢殿多层透雕门窗隔扇,精美绝伦,代表明代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此外,寺内还曾藏有刻印于金代、总卷数达七千余卷的目前所存卷帙最多的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

发现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1934年,梁思成与爱妻林徽因一起到山西考察古代建筑,在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然而,当梁思成第一次站在这座建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面前时,他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发现了中国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进入山门(即天王殿),前院左首是文殊殿,殿顶脊中琉璃宝刹形制秀丽,色泽浑厚。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再往里走,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修。

  真正的惊喜来自后院的东大殿。经过仔细勘测,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间,单檐庑殿顶。总宽度为34米,总深度为17.66米。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正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贤和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侍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待立。坛上还有施主坐像。

林徽因的陪同让梁思成更加幸运,她在一根梁的下面发现“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很快她又在大殿外的经幢上发现了同样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上面还刻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这是明确的唐代纪年!根据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隋唐兴盛,东大殿于唐大中十一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至今仍保存重建时的原貌。

佛光寺女施主宁公遇塑像

  结语——

我们的时光穿越暂告一段落,但是梁思成夫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探索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又像在山西那样,出发到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地方去了……”

(吴聿立、滕磊)

转自广州日报 201112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