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徐銤院士:皓首苍颜为“快堆”

2011-12-20 |

1217日下午,北京西南郊区,阳光倾泻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寂静的“石坪”上。

“当不当院士,我还是会研究快中子反应堆。大半辈子,我只做了这么一件事。”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銤一脸谦和,平静地对记者说。

眼前这位74岁的老人,满头白发,皮肤像翻皱的书页,给人感觉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但当他熟练戴上安全帽,穿上白色防护服,领着记者走进中国实验快堆的中央大厅和主控室,马上两眼放光,充满活力。近一小时,他在好几层的楼梯爬上爬下,一点都不喘气。

1970,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徐銤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629日夜里11点多,恰好轮到我当值班组长,零功率装置实现临界,大家鼓掌、欢呼……”这一天,犹如在理想与现实间架起一座桥,开启了他与快堆的不解之缘。

1971,国家一声令下,快堆队伍奔赴四川夹江。那时,他每年至少出差20,有时绿皮火车没了座位,他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两腿发软。因为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有次回家,一岁多的女儿竟然怯生生叫他“叔叔”。

此后15,我国快堆的发展陷入低谷。许多科学家放弃了。1985年前后,300余人的快堆队伍只剩100多人……本有机会去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的徐銤没有走。大亚湾核电站抛来橄榄枝,他也没接。徐銤坚持认为,“快堆对我国核电发展至关重要,遇到困难只是暂时的。”

1986,快堆项目迎来新一轮曙光,成为“863”计划中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不久,徐銤开始担任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一幅中国快堆发展的蓝图在他的心目中逐渐明朗:第一步,实验快堆;第二步,原型快堆;第三步,大型商用快堆。

出于减少国内研制费用和验证实验的考虑,中国实验快堆部分项目由中俄合作完成。为保证快堆运行的安全可靠,徐銤坚持采用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的方案,即万一发生事故,不用人工操控就可自动把余热导出,防止堆芯熔化。经实验证明,该方案可行。在和俄方专家的三次谈判中,一向内敛温和的徐銤,表现出少见的执拗。他耐心细致陈述方案,嗓子都沙哑了。最终,俄方妥协让步。2010721950,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成功临界。因为采取了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等一系列安全设计,其安全指标达到了世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要求。

今年721日上午10,在中国实验快堆主控室,随着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宣布“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成功”,由我国第一个快堆发出的电流输向了华北电网。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人们纷纷站起拥抱庆贺。徐銤却显得异常平静,只见两行滚烫热泪从眼角悄悄滑落。

这一刻,他为之奋斗了46年。这一天,新中国等了近半个世纪!

(记者 袁于飞)

转自《光明日报》20111220

相关新闻

  • 212019.03

    徐銤院士:耕耘中国快堆的“春耕牛”

    中国发展,需要快堆。我们要建造世界最安全的核电站!

  • 312014.07
  • 302010.12

    徐銤:他把毕生都献给了快堆

    中核集团首届“钱三强科技奖”获得者徐銤事迹摘登 徐銤,193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 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央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年突出贡献奖及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第十六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10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奖励人民币1...

  • 252011.01
  • 172010.09
  • 072023.04

    结缘快堆献终身——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

    “銤”,是化学元素“锇”的旧译,这是热爱化学的父亲为您取的名字。“工程物理是为国家研究核工程的,中国要是没有核,就要被人家欺负。”父亲对您说的这一句话,让您与核工程结下不解之缘。刚工作不久的您,第一次听到“快堆”的概念时就被迷住了。总有待遇条件更好的单位向您伸出橄榄枝,但您总是淡淡地回应:“快堆,我放不下。”快堆研制的历程波澜起伏。1970年,您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

  • 052023.01

    沉痛悼念徐銤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銤同志,于2023年1月4日7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徐銤院士1937年4月7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55年至196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一院三所总工程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曾任国家“863”快堆...

  • 112020.08
  • 122020.08
  • 242013.05

    “快堆”工程首席科学家徐銤:一生只做一件事

    徐銤将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快堆”科技创新奖——不要因此认为他的生活条件很好,他此前居住的房子使用面积仅60平方米,没有装修,地面还是水泥的,仅有的几件家具零散地摆在角落。此前儿子想去英国读博士,却因为经费负担不起而没有成行。 中国实验快中子反应堆(以下简称“快堆”)工程的从无到有,花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快堆”工程首席科学家徐銤近50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徐銤却说自己只有一个简单的信仰: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