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科技界送别何泽慧:一位真正的科学勇士

2011-06-28 |

黑色的挽联,白色的纸花。还有黑白的心情。

“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今天向这个世界,作出最后的告别。

北京八宝山东礼堂,黑衣人群安静集结。礼堂房檐上,偶有风吹过,簌簌啦啦,宛若泣诉。从上午9点开始,人们依次面向遗像,默哀,鞠躬,与何先生道别。

“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

随着送别人群,中科院院士李惕碚默默前行。

古稀之年,率经风雨,李惕碚更能体会,恩师何泽慧的珍贵。

“何先生是一个真人。任何时候,她都只讲真话。”在李惕碚看来,何泽慧不关注一个人的权位,“先生对踏踏实实做事的科研人员很尊重,但对一些高官干涉科研不理不睬,‘他也不做科研’‘他知道个什么’。”

李惕碚的记忆,回到了33年前——19789月,第一次高空气球工作会议。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中科院高能所宇宙线研究室一些年轻人,联络大气所、空间中心、紫金山天文台等,想通过建设高空科学气球系统,推动空间天文和其他空间科学探测在中国起步。

“当天,科学院一位领导来考察,行经二楼走廊,看到会议室门口张贴的‘中国科学院高空气球工作会议’的小条,很生气,厉声斥责,为什么不集中力量确保高能加速器建设任务,搞什么气球?”

高能所领导压力很大。李惕碚记得,何泽慧闻知此事,公开支持青年人:“发展交叉学科,不能只管领导说什么”。由此开始,何泽慧只要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进行飞行试验,就必到现场。

每次,她都坐着吉普车,颠簸两三个小时。这样亲力亲为的行动,坚持了10余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高空气球取得了重大进展。

“如何没有何先生,很多科研能不能坚持住,会成为疑问。”在李惕碚看来,“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她因追求真理而成为我们的‘保护伞’”

科技界很多人眼中,何泽慧是一个正真的勇士。

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起。十年浩劫之后,一切百废待兴,“拨乱反正”艰难推进。

就在那一年,中科院高能所发生了一件大事。宇宙线室天体组贾恩凯,被公安部门以“文革”中犯有严重罪行为由抓走了。

“在那个年代,公安部门认定的事情,大家即便知道有错也不愿插手。”时值壮年的李惕碚没了主意,“按照惯例,贾恩凯被单位开除了党籍和公职。”

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何泽慧找到了李惕碚。

20年之后,李惕碚撰文:“何先生找到所政工部门,要求他们爱护科研人员,明确地申明她要保这些青年人,包括贾恩凯。”

贾恩凯与何泽慧并无私交。“何先生之所以帮助贾恩凯,是因为她对于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格的判断。”根据李惕碚了解,贾恩凯是气球系统建设的一个主要骨干,正直、热情、能干,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个难得的青年人才。

“十年动乱时期,贾恩凯只是云南的一个中学生,在大环境的鼓动下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运动。在我们国家,在一个长时期中,毁掉一个人何等容易,而挽救一个人又何等艰难。”李惕碚感慨,何泽慧为贾恩凯奔走实属不易,“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年轻人已很难体会当年站出来讲这番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其实,最困难的还不是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保持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3年过后,贾恩凯被无罪释放。

李惕碚以及科技界众多青年人,亲切称呼何泽慧为“何保护伞”。“她因追求真理而成为我们的‘保护伞’。”“她禀承报效祖国、追求真理的初衷,热心扶持幼小的前沿交叉学科,挺身保护困境中的科研人员,如此地自然而然,对她而言,压力和风险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一袭黑衣,一朵白花,原中科院软件所副所长孙四敏,在人群散去之后,默默离开告别会。

在孙四敏印象中,何泽慧的动人之处正是她的朴实。

“何先生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作为何泽慧大女儿的好友,孙四敏有不少机会与何泽慧接触。“在她家走廊里,我常看到罐头。何先生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经常是随便吃点东西就成。”

2006年,某栏目对何泽慧做了40分钟的电视访谈,定格在一个碎皮缝制的钱包上的镜头足足有4分钟。那时,92岁的何泽慧用已经不太灵活的手指翻动钱包,拉开又拉上。钱包是她亲手为钱三强缝制的。

有谁能把这些与“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的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

对于何泽慧的朴实,石家庄工程师刘中江看得真切。

“你别看我的家简朴,何先生家比我家还要简朴。”在40年的交往中,刘中江早已熟悉了何泽慧的那个小屋,“那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家里面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木地板上的漆都已磨掉了。”

刘中江认为,何泽慧的简朴,影响了下一代,并形成了家风。他拿出看望何泽慧时与老人儿子钱思进的合影。“思进一件线衣的两个衣肘,都缝着两个大补丁。我当时开玩笑说,一定要把补丁也照进去,弄得思进急忙摆手。”

说话之间,刘中江几度语咽。在采访过程中,他几次回过头去,望着人们写给何泽慧的挽联出神:献身原子核物理风雨数十载哲人已逝,耕耘高能宇宙射线奔波一生事业永存。

确实,何泽慧老人已经去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她一直活着,守护着心灵的净土。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参加告别会时说:“何泽慧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很少接受记者采访。我在多年前编写‘中国女院士’时,大部分人都采写成了报告文学。何泽慧不接受采访,最终只好用了人物简介的形式。”

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苟且附和,摒弃虚荣浮华,冷清清做一个真人。

一阵风起,记者仿佛听到了千百年来《招魂》的吟唱,“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

(韩义雷)

转自 科技日报 2011627

相关新闻

  • 252016.03

    五位勇士

    热0班在元宝山发电厂实习(左起:石琪、高学伟、杜李超、钱钊、王世祥)

  • 172023.01

    邱勇:自觉履行使命担当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编者按1月16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刊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署名文章《自觉履行使命担当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文章指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履行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努力为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 172022.11

    张哲:科技产品的意义,就是让人忘记科技

    对消费者来说不需要懂参数,只需要感受到科技产品带给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就足够了。

  • 062007.08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季羡林4位老学者

    8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家,看望这位曾经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212011.06

    校友总会和校长办公室吊唁何泽慧老学长

    6月21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理事孙哲、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刘立新受清华大学、清华校友总会和顾秉林校长委托前往何泽慧院士家中吊唁老学长,为老学长送行。

  • 152016.01

    何泽慧的人格魅力

    她虽然并非天文学家,然而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使她无意间捕捉到一次天文奇观:这就是1970年3月20日前后在东方出现的一颗慧星。

  • 212022.09

    《我知道的杨振宁》:杨先生一直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科技交流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在1970年代末结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9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开展研究。近日,葛墨林口述史《我知道的杨振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记述了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近半个世纪的交往,其中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即将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转发该书第九章《对杨先生的一些认识》,略有改动。从1977年到现在,我结识杨先生,与杨先生共事、交往已经超过40...

  • 292022.09

    邢学韬:在科技公司,当“双面奶爸”

    邢学韬,2020届电机系博士毕业生,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校期间曾发表6篇SCI论文。2020年入职美团自动车配送部的速度决策规划组,在职期间发表1篇RA-L文章,提交6个专利申请。我的经历和诸多更加优秀的同学相比,谈不上轰轰烈烈,甚至可能有些平淡无奇。如果非要有一个异于他人的标签,“英年早婚” 可能算是一个。回顾了一下园子七载和不短的从业经历,我想我能为学弟学妹提供的,应该只是关于一个普通年轻人在寻找“我是谁”...

  • 042011.08
  • 152022.11

    清华5位教师8位校友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1月12日,在温州举行的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了颁奖仪式。在百位入选的青年科学家中有5位清华大学教师和8位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方璐、水利系副教授龙笛(2001级水利)、计算机系教授刘奕群(1999级本、2003级博,计算机)、能动系教授胥蕊娜(1998级本、2002级博,热能)、自动化系教授耿华(2003级博,自动化),清华校友、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万蕊雪(2013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