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八旬宗璞新说 父亲冯友兰

2010-08-23 |

来源:20100719 北京青年报 朱玲

  今年是学人冯友兰逝世20周年,其女、年逾八旬的作家宗璞回忆父亲之作《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由新星出版社推出。

  无论在学术圈内,还是学术之外,冯友兰都属“争议”人物。近20多年来,因为那些争议,宗璞以自己的历史见证人身份和文献资料作为依据,写了几十篇为父亲正名的文章。《旧事与新说》,就是宗璞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所做的长短文章的结集。就该书的问世,宗璞在“后记”中称:“两年前,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打电话来,建议把我所写关于父亲的文字汇编成书。这比较易行,是个好主意。”宗璞称,自己所做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使“写的历史”向真实靠近。

  对冯友兰,坊间最大的非议之一,在于认为他有牺牲自己尊严、以谋取生存空间、委曲求全于一个苦难时代之举。但在宗璞看来,不当由此单单对知识分子个人做道德评价,当思考中国知识分子当下所处的地位。书中追忆,冯友兰过生日,邀梁漱溟参加,却因其对冯有成见而遭到拒绝。后来,冯友兰在宗璞陪伴下回访梁漱溟,以消除误会。对于梁漱溟,宗璞说:“我们习惯于指责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地位!……知识分子既无独立的地位,更无独立的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

  就冯友兰能在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据宗璞披露,与冯友兰善于思索的个性有关。书中披露冯友兰一桩“憨事”:冯友兰总是在考虑问题,因过于专注,常难免呆气。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臂便碰到城墙骨折了。难怪晚年失聪时,冯自谓“呆若木鸡”。在宗璞的笔下,冯友兰对家人是温情而宽厚的。据称无论家人做的菜咸淡与否,即便在美国所遇让他几乎亡命他乡,冯总是宽慰家人,绝不给人任何压力。

宗璞,原名冯鍾璞,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7月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宗璞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等。

相关新闻

  • 052008.06
  • 132019.03

    冯友兰对女儿宗璞的言传身教

    冯友兰在家中常讲一个笑话:当他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哲学家时,有人问他,家中怎么没有一人“子承父业”,他很幽默地一笑:“那是因他们深知哲学之无用。”

  • 032007.05

    八旬老校友 重游清华园

    【校庆】八旬老校友 重游清华园 ——访电机系48级老校友岳风 作者:学通社记者 吕宁 编辑 徐凡   4月28日,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大会尚未开始,蒙民伟楼前早已热闹非常。

  • 232023.08

    冯友兰和他的旧邦新命

    河南省唐河县城西北部,有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不起眼的外型,却是中国的一片文化高地。这里生动的展览能把游客带入到真实而又玄妙的哲学天地间,这就是冯友兰纪念馆。迈进古色古香的纪念馆大门,第一进院落正房门口,挂着一副木刻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说的是冯先生的平生志向,下联则是冯先生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旧邦新命”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

  • 072010.06
  • 242012.11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宗璞

    7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一群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跋涉至彩云之南的昆明。虽于艰难困苦之中,他们却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为绚烂的一页。   一位....

  • 072010.06
  • 202016.01

    “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

    《冯友兰先生年谱长编》是由《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增订而成。《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于2000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后,蔡仲德先生就着手做增订工作。

  • 052016.12

    胡适为什么反感冯友兰?

    冯友兰的老师兼老友梁漱溟曾一语道破:冯貌似儒家,但从行事看,更接近道家。可惜胡适未悟到这一层。

  • 182015.11

    “爷爷冯友兰把生命给了哲学”

    听冯珏(冯友兰外孙女,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讲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家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