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温应星:埋葬在西点军校的中国将军

2010-07-08 |

在美国纽约市北郊,哈得逊峡谷河上游一个风光秀丽的岩石坡地上,有一片哥特式建筑群,这里便是著名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简称“西点军校”。西点军校的军人公墓里,有一块用中英文双语书写的墓碑,上书“显考陆军中将温公应星府君之墓”字样。如今,这里已成为到西点造访的中国人必来瞻仰的一景。

这个叫温应星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怎么能够葬在美国最著名军校的军人公墓里?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公费留美与巴顿将军同班

1887年,广东台山县罗洞乡一个官宦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子就是温应星。他的父亲为清朝进士,任七品知事。

1901年,温应星入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后来,他又考上了唐山北洋工学院,曾任粤汉铁路学生实习工程师。有一天,他和同学到北京,正好看到墙上张贴的清廷公费留美招考布告,布告中许诺,凡留洋归来,可优先考举。温应星不禁眼睛一亮,于是就欣然报名参加了考试,不想幸运地一举考中,成为清华学校的留美学生之一。1904年秋,温应星坐船来到了陌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成为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七个月后,温应星接到清廷的指令,让他立即转入西点军校。此一转折,让他有幸与曾经留级、后来成为名将的巴顿先生成了同班同学。

一进入西点,温应星就抓住时机,刻苦攻读,他的“军事工程”成绩很快成为全班第二名。然而,1909年从西点毕业时,由于一定的语言障碍的影响,在该期一百零三位学生中,温应星的综合成绩只名列全班第八十二名,而闻名中外的二战英雄巴顿将军则是第四十五名。根据史料显示,这一班同学中,光将军就产生了二十八位。在中国学生留学史上,温应星是第一个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温应星从西点毕业的时候,正是清廷快要灭亡的时期,出国前清廷对那些留学生许下的诺言已经难以兑现了。所以,温应星回国以后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好先在广东军校担任数学教师。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便追随孙中山。孙中山看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又能说流利的英语,就把他留在大元帅府做自己的英文秘书,后来又调任第三科科长。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依然不是很适应,他一个西点军校的“军事工程”高才生,在派系复杂、军阀割据的旧中国,尤其是在官场,失去了发挥能力的空间。

1921年年初,为了摆脱日本人对奉系的要挟,张作霖决定向美国政府求助,打算聘请一位资深的美国军人来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在美方派来的顾问当中,有一位名叫费霖的陆军少校,恰好是温应星的同班同学,就对张作霖说:“你们中国就有西点毕业的专业人才,为什么还要花大笔钱找我们美国人来?”他就把温应星推荐给了张作霖。此时,南方的国民政府正有意在旧军阀中安插势力,也就很爽快地把温应星安插到奉军任职。

1928年皇姑屯事件以后,温应星偕全家星夜兼程逃到了北京。当时,北京是新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清华大学也是学潮风波不断,先后就有两任校长因此被迫离职。温应星本来就是从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出国留洋的,在此风雨飘摇的关头,校董会决定聘请他为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因此,在清华校志上,温应星是直至目前为止,唯一担任过中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业军人。这是温应星生平最得意的一份差事。

率税警总团倒蒋功亏一篑

然而,温应星在清华校长的职位上仅干了两个月,便奉调南下,去上海当了公安局局长,然后又去南京担任国民政府的宪兵副司令。

但是国民党军队的嫡系都是蒋家班,于是因为与奉系张学良的关系,他又投到了宋子文的门下。

此时,宋子文正在暗中自立山头,积极筹建一支完全由他调遣的“亲兵”——税警总团。这支警察部队,武器装备全部是德国正规军装备,但是,其主要军官则清一色是毕业于美国著名军校的留学生。温应星先后两次(第一任和第四任)担任这支部队的总团长。

随着税警总团的实力日益壮大,宋子文有钱又有枪,便产生了与蒋争衡的企图。这时,美国也在背后积极支持并怂恿宋子文倒蒋。于是,宋子文多次秘密往返北平,决计与在北平的张学良联合反蒋。

宋子文命令温应星带领驻陇海铁路以东的几万名税警总团部队乘火车开赴北平,准备用“请蒋下野,以清君侧”的名义反蒋。但在温应星率部队路过郑州时,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温应星见势不妙,只好让部队退回。

宋子文的反蒋倒蒋失败,而温应星自然也就变成了替罪羊。1936年蒋介石借口对日作战的需要,以黄埔系接管了税警总团,温应星被调入南京高级将官训练班培训,然后另任他职。但温应星始终得不到实权。在热烈的抗日战场上,温应星成了局外人。

在新中国成立前,温应星不愿跟随蒋介石溃逃台湾,而是以中将军衔退伍,由香港辗转到美国定居。

1968528日,温应星在其夫人去世后的第九天也驾鹤西去。因为他是中国首位西点军校毕业生,而且与美国的多位将军是同班同学,西点军校校长柯斯特少将特准将温应星中将夫妇安葬于西点军校军人公墓。(高睿)

转自《名人传记》20106

相关新闻

  • 032008.12
  • 042018.04

    王赓:这位西点高才生被错怪了?

    王赓是第三位考入西点军校的中国学生,毕业时,在全校227人中排名第12,是1949年前中国学生取得的最高排名(1932年中国毕业生王之也排名第12)。....

  • 272011.04

    难忘母校情——将军校友返校侧记

    4月的清华校园,青草茵茵,绿柳婆娑,紫荆绽放。

  • 212024.08

    苍穹中闪耀的“中国星”

    当记者乘坐汽车攀爬上蜿蜒的盘山路,只见群山环抱着的5个银白色大圆顶错落有致,犹如星辰点缀夜空一样装点着叠翠山林,这便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在这里,中国科学家开创了中国现代天文学观测与研究的先河。69年前,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1919-1923清华学校高等科)和学生张家祥从茫茫星空中发现了一个特殊天体。这是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从此,我国小行星观测和研究以...

  • 042022.07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中国科技馆7月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当天起在该馆正式展出。2022年是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5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诞辰115周年。王淦昌院士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

  • 232010.02
  • 132021.08

    张钰哲:永不熄灭的“中国星”

    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张钰哲曾留下诸多“第一”——成为第一个发现新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的中国人;发起并组织中国第一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日食观测行动,并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发表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2纪念张钰哲的邮票张钰哲(1902—1986),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

  • 032021.11

    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获命名小行星——“邹承鲁星”

    浩瀚太空再新添一位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星辰——国际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以表彰和纪念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率先实现胰岛素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贡献的邹承鲁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1月2日在北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邹承鲁星”命名仪式,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

  • 142016.06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温德  

    谨以此文纪念杨绛先生,并缅怀温德先生。

  • 292019.09

    魏赠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律10首)

    百年苦难宛如煎,风雨沧桑巨变迁。 推倒三山建新国,动员万众谱宏篇。 实行改革经济旺,开放交流寰宇联。 崛起中华惊世界,富强圆梦慰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