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罗嘉惠:珍惜学习机会 甘于奉献祖国

2010-06-24 |

  罗嘉惠,女,本科1978年毕业于我校无线电电子学系74级无线电专业。现居成都市,曾在前锋集团担任总经理职务。

求学岁月

  罗嘉惠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作为家中的老大,早点找一份工作来帮助四个弟弟妹妹是她的责任。由于大学教育在当时并不普及,加上家中认为女子不必读太多书的传统观念影响,罗嘉惠在初中毕业后进入了无线电专业学校。

  这所中专的教学是以严格著称的。一门功课不及格,面临的是降级;三门功课不及格就要被强制退学。与罗嘉惠同时进入学校的学生有5个班,到了毕业时只剩20个。在她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后,被分配进入了在成都的无线电测试仪器制造厂。这个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第一批无线电工厂,也是后来前锋集团的前身。

  进入工厂的罗嘉惠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上大学的机会只能通过推荐取得。由于前几年的推荐工作并不公平,到了校友上大学的时候,群众要求公平的呼声很高。尽管有种种阻挠,但三次无记名投票后,罗嘉惠的选票都排在第一。与清华的招生老师进行接触后,她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进行学习。

谈到在清华的岁月,罗嘉惠校友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要珍惜读书的岁月。当年的清华,课程设置并不像现在这么多样。尤其在大一大二,各类基础课程安排的十分紧密,为的是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每天早上630起床后,学生都要到操场去跑步锻炼。吃过早饭,大家会去教室上早自习。一天的课程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后的时间则由同学进行体育活动。晚上的时候,到图书馆借各类图书来读,是校友最大的乐趣;而之后的生活里,校友广泛的知识背景,也大多是这时获取的。

进入高年级,学习工程的清华学生大多要进入工厂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会跟着老师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当年一起实习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学校,当其他学校的学生们娱乐时,清华的学生却在忙着做实验,改进设备。这样在实践中出来的人才,日后才会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回顾在清华的日子,罗嘉惠校友十分感激清华给了自己两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清华行胜于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校友,也为她后来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事业发展

  从清华毕业的罗嘉惠没有留在发达的地区,而是服从分配,回到了无线电测试仪器制造厂。开始的日子里,她从事的是自己擅长的技术工作。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表现的观察,电子器件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常人看来繁琐的事情,她却坚持在这种岗位上勤勤恳恳做出了业绩。

  在做技术顾问的期间,罗嘉惠与外商有过几次的接触。公司从国外进口了生产线,但校友经过反复的测试,最后得到的结论是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如果产品有问题,那么国家就要蒙受损失;但如果产品是合格的,厂商就会对我们提起诉讼,校友本身难逃其责。经过仔细思量,多年在清华培养的实事求是精神还是占了上风,校友向外商提出了交涉。经过现场的测量讨论,外商从最初的倨傲变成了最后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最终我国获赔,没有继续造成损失。

  当时的工厂,销售并不景气。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嘉惠被临时调用,负责召开市场销售电话会议。虽然对于销售并不感兴趣,但校友凭着广泛的知识面与为他人着想的热心肠将事情办的很好。由于颈椎和腰部骨质增生,罗嘉惠被医生诊断为不适合继续伏案搞设计。在厂长的再三劝说下,她开始转向销售方面。在去香港的一次考察后,罗嘉惠向工厂提交了一份关于改进管理方式的建议,之后她被提拔为门市部主任。

  开始时,罗嘉惠对于这样一个工作是有抵触的——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她甚至连如何与人签合同都不会。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从五月份到十二月份,她带着一帮人做出了118万元的销售业绩。来年三月提拔为经理变得顺理成章。随着时间推移,罗嘉惠校友凭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到了总经理的职位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对于她奋斗经历的最佳总结。

学子教诲

  谈到对于现今大学生的建议,罗嘉惠校友是十分热情的。

  在她成长的年代,是没有太多选择自由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却常常迷失了奋斗的方向。校友特别提出要注意将自己的选择和祖国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清华人要做优秀的人才,上大舞台,入社会主流。眼下的大环境是来之不易的,要记得回报社会,为社会负责。这样才不会因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对于大学生目前活动越来越多的情况,她认为需要分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以后再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必须好好珍惜这段时光。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获得一个广泛的知识背景对于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适度参加社会工作,学会管理、沟通,调动大家积极性,有了这些能力,对将来参加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平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早些接触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多益处的。

  处在清华园里,有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好好珍惜。

罗嘉惠校友寄语

清华人要做优秀的人才,上大舞台,入社会主流

同学感悟

  罗阿姨说,清华的学生应当上大舞台,入主流。这恰巧也是我进入清华后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把目光放在狭隘的个人利益上,应当追求为国家做点什么。

  罗阿姨说,清华交给他最多的便是务实的态度。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的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清华人总讲究实事求是,给人一种淡定从容的大气。清华人也总是理智而审时度势的。在中国最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清华人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下到基层搞基础建设。

“年轻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罗阿姨的经历就是对这句话完美的诠释。

(环境系 李杨/谢延骅)

相关新闻

  • 242016.05

    “为祖国奉献是我最感骄傲的事情”

    谭天伟院士的科学报国情怀

  • 262007.10

    特殊岁月里学习实践 改革开放中成才奉献—— 写在1973级毕业30周年之际

    1973年9月金秋时节,我们1981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农兵学员,满怀学习的渴望,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农民父辈的希望,带着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聚集在神圣的知识殿堂—清华大学,开始了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

  • 022009.02
  • 272008.05

    陈国诚:把知识奉献家乡

    在南国宝岛海南省五指山市,有一位立志建设家乡的九十年代毕业的清华学子,他就是现任五指山市副市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的陈国诚。陈国诚是黎族人,1967年出生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中学毕业时,南方很多高校都来海南争选学生,而陈国诚一心想考清华大学。天随人愿,1985年先到中央民族学院预科学习一年,1986年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91年毕业后,回到了海南。先到海口市南方建筑设计院工作,...

  • 072023.06

    董蕴琦:一生奉献,无愧于母校、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清华大学水利系“百川归海”系列访谈特别邀请了水利系1963级校友董蕴琦。在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董蕴琦与水博221党团支部开展座谈,讲述自己的校园经历、人生故事,并向清华学子、青年水利人送上寄语。董蕴琦先生(中)董蕴琦,清华大学1963水利系校友,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于1957年高考考入清华大学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1962年分配至长春东北电力设计院工作;1985年调入中华全国总工会,曾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

  • 272017.09

    中国科技界开展向南仁东学习活动的倡议书

    一是学习南仁东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是学习南仁东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 三是学习南仁东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 四是学....

  • 142019.10

    青春,因祖国而绽放!清华大学师生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波澜壮阔,岁月如歌。

  • 052018.03

    为国奉献 无问西东

    曹宗巽(1920年5月4日—2011年5月15日),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后后留校任教兼读研究生,导师....

  • 192023.09

    “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中国哲学学习班”首期班结业

    9月9日,“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中国哲学学习班”首期班(以下简称“中国哲学学习班首期班”)结业典礼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终身教育处处长田静,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银琴,校友总会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唐杰,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柳,人文学院副院长张乐燕,班主任高海波,授课教师代表赵金刚及56位校友出席典礼。史宗恺讲话史宗恺代...

  • 182021.05

    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首期中国哲学学习班开班

    2021年5月15日上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中国哲学学习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401教室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终身教育处处长邓丽曼,人文学院副院长韩立新,1981级校友、北极光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柳,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班班主任高海波和带班辅导员高路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人文学院副院长蔡文鹏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