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龙云枨:用人生诠释奉献

2009-09-14 |

  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人急切盼望提升国防能力的时代,为了研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大批科技精英怀着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走进茫茫沙漠、边远小城,他们为壮我军威、国威默默地奉献。二七二厂原副厂长、纪委书记龙云枨就是其中的一个。

  睿智的目光、谦和的微笑、瘦削的脸颊,龙云枨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显得很普通。然而,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奉献精神。

  “理想超于一切”

  龙云枨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就是当工程师,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57年,他以邵阳市一中的最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就读于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年后龙云枨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衡阳的二七二厂总机械室工作。

  “我们班14个同学,就我一个人回到了南方。”龙云枨对40多年前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听从党的号召,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去。分配通知单一下来,当晚我就拿着脸盆,背着棉被,坐上火车到了衡阳。”

  那时的国营二七二厂,条件异常艰苦。由于远离市区,生活清苦自不必说。“条件苦还不算什么,最难耐的还有孤独寂寞和来自心灵深处的思乡情结。”龙云枨对记者说道。然而,就在那艰苦而孤独的环境中,龙云枨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用的核原料的研制和生产。

  “责任重于一切”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词被龙云枨一再提起,那就是“责任”两个字。

  上世纪80年代,龙云枨因为具有一身正气被任命为二七二厂的纪委书记。在当时,龙云枨对工作的认真和对下属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龙老生性秉直,嫉恶如仇,无论是职工还是干部,只要犯了错误,他在会上是当众点名批评,不留一点情面的。”工会罗主席告诉记者,“他在当纪委书记的时候,不仅对自己和领导班子要求严格,对厂里生产情况要求严格,对厂里的中层干部也要求严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却在担任厂纪委书记期间,被人“告”上了中核集团。“在市场经济时期,有很多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卖单位或集体的利益。”工会谭副主席对记者详细讲述了当时的情形,“那次,是一个在二七二厂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工作的老党员,想调离工作岗位,却因被怀疑有经济问题,而没被龙老‘放行’。为了报复龙老,他伪造了很多假的材料,诬告龙老受贿,告到了上级。”

  真金不怕火来炼。经过调查,龙云枨被证实是冤枉的。全厂干部和职工通过这件事,也越来越信任龙云枨。

  “事业高于一切”

  “自参加工作以来,尽管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工会罗主席告诉记者。

  在龙云枨担任二车间车间主任期间,他狠抓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累累。仅6年时间,他参加和提出的技术革新项目多达50项,通过实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降低检修费约90多万元,累计节约总价值100多万元。1984年,车间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军民品生产双双创收百万。

  龙云枨告诉记者,当时,他是一心扑在事业上,上班的时候想着工作,回到家也想工作。最忙的时候是没日没夜地干,早上从家里带上4个包子,就可以在车间呆上一天,更别提什么节假日。为此,他为了国家的核事业熬出了一身的病……

  鉴于龙云枨突出表现,1961年,他被评为“衡阳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1年,被评为“湖南冶矿局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党员”;198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授予“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光环下的龙云枨始终是那么谦逊。谈到所做的贡献,他总说是宏大的事业成就了他。“核工业对于提高国力有重要作用,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今天,我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建立了核武装力量。看到自己在这个伟大的成就中也曾经做出过一点儿微薄的贡献,自然十分高兴,也为此感到自豪……

(许珂、罗锋、谭珂)

转自 衡阳日报 2009年9月1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