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桑士聪学长设奖学金培养工商界人才

2008-10-23 |
桑士聪学长是我校机械工程系1938届校友,长期在美国从事经济工作。为了支持清华大学的MBA教育,桑士聪先生于1998年向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捐赠奖学金12万5千美元,为MBA学生设立了“经济管理(桑士聪)奖学金”。 

一生钟情管理
桑学长上世纪20年代生于河北省白洋淀,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当时,他很想学管理专业,但老师的劝阻,使他最终放弃了初衷而选择了机械专业。1938年机械系毕业,他决定出国留学。先是进入美国的康耐尔大学学习工业管理。毕业后,本想回国开工厂,但因国内形势所迫,此计划落空,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商业管理。
桑老师说自己一直钟情于管理,早在上大学时就意识到一个学工程技术的人并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他说,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一门工程技术才有用,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太虚空,并无实际用处,现在似乎还有一些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管理对一个企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当时清华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专业,桑老师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但他希望今后的学生不再向他一样留下遗憾,他期望清华能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2003年桑学长访问母校,与校友会、经管学院老师谈及此事时,他说奖学金当然是应该颁发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但只得一个高分是没有用的。他希望得到奖学金的学生不仅仅是成绩优秀,还应该注重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听说现在的清华和许多美国大学一样,鼓励在校学生创业,桑老师十分高兴。他对清华经管学院充满期待,希望经管学院能为中国培养出国际化的一流管理人才,成为与哈佛一样知名的商学院。
捐奖缘起
1997年,桑学长到母校参观,看到许多新建筑和新设备,欣欣向荣的生气,觉得非常兴奋。但是他忽然注意到,各处的大建筑多不是清华校友所捐赠,他考虑这是因为中国工商业尚在发展当中,清华校友在工商界还未能展翅高飞。
回家后,他就给承宪康学长写信,建议清华创办一企业管理学院,以增进清华人才将来在工商界的成就和贡献,以培养工商界急需的人才。
宪康学长即时回复: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已经设立了工商管理系。桑学长喜出望外之余,和承学长联络,告诉他为鼓励全国各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来清华工商管理系攻读,他愿意捐立奖学金。
终于,这个愿望在桑学长毕业六十周年时,得以实现。1998年4月,“经济管理(桑士聪)奖学金”设立仪式在经管学院举行,梁尤能副校长盛赞桑学长目光远大,捐款正是及时雨。他说,“清华进展非常,生气勃勃,校友们理应量力资助.这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实在是希望校友们多多帮助,把这个工商管理系发达起来,将来对母校的声望和对社会的贡献就不可限量了。”
倾谈创业经验
桑老师是清华人在美国创业的一个典范。经过这一辈子的创业实践,有很多心得体会,他想与后来人一起分享。
去年,桑老所著《孔训与创业》一书在京出版。桑学长在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一个清华人在美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后辈学人,年轻人要保持勇于创新的精神,谨守诚信的准则、锻炼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他认为,创业首先一定要选择最有潜力的行业。“既然创业都要付出艰辛,承受风险并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为何不选择一个最有潜力的呢?”他还补充说,这个选择是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最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而且,一定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
其次,他认为诚信不仅是作人的基本准则,更是让一个企业受用终身的财富。只有靠一流的服务,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并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欺诈行为是不可能长久的,只可能是一次的短期行为,诚信的市场氛围将呼之欲出。
桑老谈起创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十分鼓励青年人创业,他认为尤其是学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如何管理,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机会很好,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大家应该积极尝试。
《清华人》2004年第四期

相关新闻

  • 232008.10
  • 272022.04

    张松校友捐资设立“生命学院清松奖学金”,助力学院人才培养

    在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之际,生命学院校友企业——浙江清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清松资本)捐赠设立了“清华之友-生命学院清松奖学金”,旨在助力生命学院人才培养,鼓励在校学生不断进取创新,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4月23日上午,清松奖学金捐赠仪式在生物学馆举行。生物系2004级博士生校友、清松资本创始人张松,生命学院院长时松海、副院长刘栋,张松的博士生导师孙之荣教授和生命学院校友及学生工作相关...

  • 262010.04

    林家翘老学长寄语母校:真正的人才培养要靠百年的积累

    林家翘老学长和史宗恺副书记合影 (黄文辉 摄)4月25日一大早,工字厅东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94岁高龄的林家翘先生前来参加在此举办的1937届校友聚会。

  • 272022.10

    唯贤知贤,明德树人︱范维澄院士伉俪捐赠支持安全学科人才培养

    10月24日,“范维澄唯贤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和夫人肖贤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出席仪式。

  • 262016.09

    从点滴入手培养创新精神——汪燮卿学长访谈录

    汪燮卿院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他提到创新需要三个要素,即“异想天开”的精神、实干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 222007.11

    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独立思考,但不能单打独斗。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 132023.02

    范维澄院士伉俪捐赠支持安全学科人才培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12007.07

    为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实事

    不只一个清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二层姚期智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光。

  • 182022.10

    李志民:工程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

    在我国,对于工科教育的探讨已经持续多年。2016年,国家启动新工科建设,孕育产生交叉专业,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这套基础框架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要真正理解工科教育的核心逻辑——工科教育离不开工程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更要结合时代发展。更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新工科不仅指专业设置中的新工科专业。伴随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要主动适应该变化对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