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追忆中国材料科学家严东生:心怀家国、一生报效

2018-10-15 | 郑莹莹 |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18年10月13日 |

今年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严东生诞辰100周年,他参与了1956年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路上,严东生将科研成果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严东生1918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37年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39年毕业留校任教,1941年获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严先生少年时代亲历重大历史事件,从小就种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报考大学时,他毅然放弃当时待遇更好的教会学校和税务学校,执意报考清华大学,从此开启了一生的科技报国之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说。

1946年9月,严东生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研究生,1947年9月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49年5月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陶瓷学博士学位。1950年2月,他中断博士后研究回到祖国。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说,严东生一生经历了多次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在每一个关乎个人荣辱得失的关口,他始终心怀大义,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新中国成立后,严东生毅然辞去伊利诺伊大学的职位,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几经辗转,于1950年夏回到祖国。从开滦煤矿到中科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国家建设哪里有需要,他就义无反顾到哪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急需重振钢铁工业。严东生赴鞍山钢铁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测试标准;开展了窑炉热平衡的研究,提出了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研究所开辟了高温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体、特种玻璃、无机涂层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凭借对国际科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力,明确提出了在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突出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他参与主持了将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用于陶瓷发动机的国家重大项目,在陶瓷发动机零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他敏锐觉察纳米材料研究趋势,促成了中国对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关注与投入,使“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第一批项目之一。

几十年里,严东生把国家的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突破了一个个材料科学瓶颈。他曾说,“从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救国’到90年代的‘科教兴国’,其间尽管有不少起伏,但觉得有一条主线,即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强盛服务,是我毕生的责任和动力。”


相关新闻

  • 272023.09

    严东生:“百里之行,九十为半”的材料科学奠基人

    严东生(1918.2.10—2016.9.18),祖籍浙江杭州,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37年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39年毕业留校任教,1941年获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

  • 272011.05
  • 202016.09

    严东生:90岁还站在科学高峰上

    追忆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基人严东生院士

  • 152018.10

    纪念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沪召开

    2018年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

  • 202016.09

    宏才大略,科学人生——追忆两院院士严东生

    科学是严东生的生命,而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

  • 252015.12

    吴蓓丽校友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获此殊荣。清华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 092016.05

    叶企孙、叶笃正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

    叶企孙,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主席。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 292024.04

    两位清华人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4月2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20名女科学家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其中包括两位清华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婷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玉丽(2003级博,航院)。陈婷陈婷,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

  • 042021.11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但为核能 付出一生

    在获悉自己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向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首先表达的是歉意——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他不能到采访现场,为此,他感到“很抱歉”。不论在什么场合,王大中都不是一个喜欢“缺席”的人,尤其是在他挚爱一生的核能技术领域。几十年来,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过。“希望为国家作一些贡献”1953年,18岁的...

  • 262018.09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工作“一塌糊涂”

    “尤其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