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安热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宝田
朱宝田1982年自清华大学热能系毕业在西安热工研究院工作开始,在动力循环理论研究、电厂汽轮机性能改进、运行技术及故障分析等关键技术和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给电力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先后主持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电力生产企业,他以电力科技人员赤诚的事业心谱写了一曲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壮丽乐章。

朱宝田学长
面向生产 服务电业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是科技人员义无反顾的使命,它来自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升华,来自于技术上永不满足的探索。朱宝田刚刚走上科研工作的时候,适逢国内开始探索电厂汽轮机性能改进的研究工作,他受命承担原电力工业部“国产125MW汽轮机高压缸改造”项目,负责气动设计和结构强度设计。经过多方考察,反复比较,他完成了国内首次(1983年)设计和应用的新型高效后加载宽-窄静叶分流叶栅的叶型和分流叶栅,设计了高压缸分流叶栅隔板。改造后使高压缸效率提高5%,年节约标准煤2500吨/台,此项目获电力工业部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随后开始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产200MW汽轮机现代化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作为可行性研究、改造方案、动强度分析的负责人,放弃了许多节假日和休息日,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反复分析、研究和计算,使该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造后200MW汽轮机低压缸效率提高6%,实际推广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此项目获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誉为发展中国家执行援助开发项目的典范。
1992年秋季,天津某热电厂10号汽轮机叶轮发生碰磨事故,多个叶轮碰磨,发生碰磨的叶轮与未碰磨的叶轮交错分布。10号机组担负着天津市四分之一的供暖负荷,强迫停机使天津市面临严峻供暖形势。这是国内罕见的重大技术问题,许多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赶赴天津,希望给出科学的论证以解决问题,但由于事故原因复杂,技术难度大,不同评价之间的分歧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能否在预定时间运行发电和供暧成了该厂上下的头等大事。他带领课题组进驻天津,对汽轮机叶轮碰磨事故原因进行了大量详细地调查分析和计算,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判断,提出了故障原因、处理措施和安全性评价,解决了其他研究院和高校数月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措施得当,使面临报废的转子起死回生,并使该机组于当年11月投入运行,为电厂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300万元,保证了天津市正常的供暖形势。
锐意创新 勇攀高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需要科研人员站在技术进步的前沿,勇于创新,开发面向21世纪的发电新技术。自1997年起,朱宝田同志开始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关键技术”研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在燃煤发电中具有效率高、易大型化、环保性能好、能和煤化工结合成多联产系统等突出的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也是满足我国二十一世纪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电技术。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首次就IGCC的关键技术进行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整个研究工作千头万绪,要完成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必须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朱宝田同志在IGCC热力系统性能计算和分析方法,IGCC发电机组运行技术研究,IGCC汽轮机的特点和关键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他和课题组同志的工作使我国在IGCC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为我国第一套IGCC示范电站--烟台IGCC示范电站工程(199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方案设计与优化、性能评估、设备选型与运行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九五”攻关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十五”国家科技部863项目“IGCC电站设计集成与动态特性”课题研究的基础,他成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该项目的完成将使我国具备300MW以上容量IGCC电站的自主设计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CC电站仿真机。课题的研究略超前于IGCC示范电站的建设。在研究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创新探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可以在示范工程的设计、采购和建设过程中得到应用,实现了对示范电站的技术支撑。
在发电新技术领域,他在燃料电池发电、风力发电国产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研究提出了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提出了尚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建设我国第一座燃料电池示范电站打下了技术基础;研究提出了我国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国产化技术和实施方案,并且进行了风力发电机组测试技术研究。
在2002年开始的“十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之子课题“超超临界机组技术选型研究”中,他负责完成了超超临界机组选用主要参数、容量、关键部件用钢、主要部件结构特点与机组运行性能关系的研究。国家科技部863课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这些结论和建议是科学的、合理的,将对我国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该项成果已在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华能玉环电厂)应用。
乐于奉献 成绩蜚然
他严格要求自己,在从事大量研究工作的同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负责组织、指导和参加完成国家“九五”、“十五” 重点技术开发项目、“863”项目的论证、编写和申报:大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技术、大型空冷机组关键技术、火电大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关键技术、燃气轮机国产化等。这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技术文件已列入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技术开发指南》。
长期的钻研和奋斗使他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国际专业期刊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第一作者66篇);多篇论文录入美国《工程索引月刊》(EI)及只读光盘数据库;合作出版著作二部;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他着眼于事业的长远发展,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为热工院及相关电力生产企业举办多个培训班或讲习班,主讲汽轮机现代化改造、汽轮机叶片及主要部件振动强度和疲劳理论、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等。1999年聘任为西安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研究生一名。
由于他在技术上的造诣和突出的工作业绩,1997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1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学科带头人,2003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朱宝田对电力科研事业充满了激情,他耐得住寂寞,点点滴滴地积累、兢兢业业地工作,勇于攻关、乐于奉献、淡泊名利、潜心科研。他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工作,充分享受科研开发过程中的发现带来的乐趣,幸福于自己的工作能为电力和电力科研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毕业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的省区,为电力科研的学科建设,为电力工业和电力科研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热工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