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傅乐成先生年谱

2017-01-06 | 高明士 | 来源 《文汇报》2016年12月30日 |

出生(1922年) 6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

9岁(1930年) 随家迁至济南。小学时期,曾至美术学校学习炭画,专画人像。

13岁(1934年) 迁居北平,就读辅仁大学附中。

15岁(1936年) 迁住南京,仍就读初中。

16岁(1937年) 抗战爆发。

17岁(1938年) 就读国立第三中学(贵州铜仁),受教于博学能文的国文教师──金桂荪老师。金师介绍他读《昭明文选》《资治通鉴》。

19岁(1940年) 毕业于国立第三中学高中部(贵州铜仁)。以第一志愿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

24岁(1945年) 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

25岁(1946年) 国立中央图书馆干事。

26岁(1947年) 私立弘光中学教师(南京)。

27岁(1948年) 国立河南大学助教(河南)。

28岁(1949年) 2月,自上海乘船来台,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担任助教一职。

29岁(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因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议会。年末,始写《西汉的几个政治集团》一文,其后收录于《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论文集》。

30岁(1951年)12月,写《孙吴与山越之开发》,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3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

31岁(1952年) 6月,写《西汉的几个政治集团》,刊《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论文集》,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荆州与六朝政局》,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2岁(1953年) 2月,写《杜甫的死》,刊《大陆杂志》6卷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突厥的文化和它对邻国的关系》,刊《边疆文化论集(中)》,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回纥马与朔方兵》,刊《边疆文化论集(中)》,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3岁-34岁(1954年9月-1955年8月) 至美国耶鲁大学进修。1954年,写《中国历史地理——三国篇》,刊《中国历史地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954年,写《中国历史地理——南北朝篇》,刊《中国历史地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1954年6月写《杜甫与政治》,刊《台大“事与言”》1卷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5岁(1956年)晋升台湾大学讲师。

36岁(1957年) 2月,著《隋唐五代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37岁(1958年)7月,写《玄武门事变之酝酿》,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8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写《唐代的中央官学》,载《中国历代大学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38岁(1959年)晋升台湾大学副教授。4月,写《突厥大事系年》,刊《幼狮学报》1卷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写《近代西洋名词流传中国考》,本文完成,曾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四十八年度补助,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39岁(1960年)著《中国通史》(台北市,大中国图书出版公司,1960年-1962年)。

41岁(1962年)10月,写《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刊《大陆杂志》25卷8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2岁(1963年)5月6日,写《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刊《传记文学》二卷5、6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北市,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9月,写《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刊《大陆杂志》27卷6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1月,写《诗人的短笺——徐志摩给傅孟真的一封信》,刊《传记文学》,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文星书店,1963年-1967年)。

43岁(1964年)晋升台湾大学教授。

44岁(1965年) 3月,写《傅孟真先生与友人论学书——纪念先生七十诞辰》,刊《文星》89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2月,写《沙陀之汉化》,刊《华冈学报》第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5岁(1966年)写《陈寅恪岑仲勉对唐代政治不同见解之比较研究》,本文完成,曾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四十八年度补助,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46岁(1967年)3月24日,写《我撰写傅斯年传的构想》,刊《大华晚报》,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48岁(1969年)11月,写《悼念殷海光兄》,刊《传记文学》15卷5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1月,写《中国民族与外来文化》,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4集,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9岁(1970年)9月,写《清末的金本位计划》,刊《幼狮学志》9卷2、3期,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50岁(1971年)《隋唐五代史》(阳明山,中国文化学华冈出版部,1980年修订)。3月,写《近代中国经济型态的演进》,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7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51岁(1972年)得心脏扩大症。11月,写《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10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12月,写《唐型与宋型文化》,刊《国立编译馆馆刊》1卷4期,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53岁(1974年)冬,第一次中风。1月2、3日,写《天宝杂事》,刊《中国时报》副刊《人间》,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亦收录于《汉唐史论集》。5月,写《唐人的生活》,刊《食货复刊》4卷1、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追念玄伯先生》,刊《传记文学》25卷6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54岁(1975年)8月,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

55岁(1976年)7月,辞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1月,写《傅孟真先生的先世》,刊《传记文学》28卷1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月,写《汉法与汉儒》,刊《食货复刊》5卷10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汉代的山东与山西》,刊《食货复刊》6卷9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56岁(1977年) 1月17日,写《梦里的典型──回忆先伯傅孟真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断》,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2月20日,写《年的幻变》,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12日,写《悼念俞大纲先生》,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6月20日,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刊《史系通讯》(辅仁大学历史学会)第8期,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著《汉唐史论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57岁(1978年) 4月,写《周庆光校表六十寿序》,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4月,写《金桂荪老师的诗》,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4月,写《铜仁风光简述》,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7日,写《我怎样学起历史来》,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25日,写《做到唯才是用发展人文科学》,刊《台湾日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写《隋唐时期在中国史上的地位》,刊《幼狮月刊》47卷5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6月,写《西汉文景时代政情之分析》,刊《台大历史学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58岁(1979年)4月23、24日,写《傅孟真先生与五四运动》,刊《联合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7月,写《论汉唐人物》,刊《食货复刊》9卷4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9月,写《唐人独特的精神》,刊《青年中国》1卷2号,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市,传记文学出版社)。

59岁(1980年)元旦,第二次中风。1月,写《李唐皇室与道教》,刊《食货复刊》9卷10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62岁(1983年)3月,再度中风。

63岁(1984年)于2月29日病逝。3月,《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北市,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看相──访傅乐成教授谈中国观人艺术》(资料,辛意云;撰文,庄展鹏),收入《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1985年,《中国史论集》(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摄于温州街台大单身宿舍,时间都不清楚,从表情看来,身体显然已衰。

1979年6月6日摄于辅仁大学,时年58岁,已手持拐杖,因为1974年冬,时年53岁,患第一次中风,身体每况愈下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