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林风:不惧白色恐怖 坚持科技报国

2016-11-18 | 贾广华 | 来源 《中国石化报》2016年10月21日 |

林风:石科院离休干部

林风,1911年出生,广东梅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4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在天津秘密为冀中八路军制作炸药、购买军用物资。后被日军逮捕,关押了6年零4个月,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出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石油、石化行业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工程师、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副主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科技顾问等职。

“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军阀必须打倒,革命就是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等革命成功后,大家都平等,人人都可以幸福地生活,革命的工作是光荣的,我愿意为革命工作而奋斗”。这是林风同志在参加学生团体时许下的誓言。

1937年日寇侵入,北平沦陷,清华大学关门,一些学生投身抗战,一些学生随学校南迁。林风怀揣科研救国的雄心壮志,借用燕京大学的实验室,决心继续把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做下去。在燕京大学做研究期间,林风经常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礼拜天也不休息,在这里认识了地下党员陈絜同志,找到了组织。

1938年,林风被派到天津,在一家美国华侨的油漆化学工厂里工作,以制造染料作掩护,制造炸药、雷管等。为了把炸药顺利运入边区,林风想方设法把TNT伪装成市面上常见的长条状肥皂,成功运入边区。林风根据自己的化工知识,建议游击队把容易购买到的硝酸铵与TNT混合使用,爆炸威力也很强。在游击队作战中,这种炸药炸毁了日军坦克。消息传来,他备受鼓舞,打算为游击队提供更多的炸药原料来打击日寇。奈何当时炸药原料在天津已无法买到,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制造炸药的任务也不得不终止。

1939年,林风从天津去冀中游击队边区汇报,经北平到保定,发现所有去往边区的道路都被封死了,无法通过。后来辗转到定县,又遇暴雨,平津路因雨不通,未能到达边区。1939年7月底,因一名同志被捕,供出从林风手中获得伪区通行证,林风因此被日寇抓捕。面对日寇的审讯,他顶住了严刑拷打,沉着应对,避重就轻,没有暴露为游击队边区制造炸药、供应军需物资的情况,没有透露任何一名革命同志的信息。日寇最后以“支援游击队,非法领取通行证,并非法转借他人”的罪名,判处入狱十五年。

1945年,日寇被赶出中国,林风同志结束了将近7年的牢狱生活,参加到清华大学复校的工作中。后又遭国民党抓捕入狱半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林风同志回到熟悉的科研岗位,与同事一起,成功研究了抗烧蚀添加剂、合成新型润滑材质,解决了喷气燃料对镍铬合金火焰筒烧蚀问题。


相关新闻

  • 092022.09

    追记李德群院士:专“注”科技报国,心“塑”栋梁之才

    2022年9月5日10时34分,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30多年里,李德群院士专注科研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引领着我国数字化智能化成形技术的发展;他不遗余力托举晚辈的高尚师德,诠释着材料报国、重德育才的师者之心。他说:“科研工作...

  • 132023.02

    专“注”科技报国的清华人——缅怀李德群院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07.10
  • 242008.06
  • 102020.08
  • 022022.03

    吴彬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31讲:勇攀核能科技高峰、潜心建堆报国育人

    2月26日,清华大学核研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吴彬应邀主讲了“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校友学习日第31讲,主题为“勇攀核能科技高峰、潜心建堆报国育人”。共有150余名校友相聚“荷塘雨课堂”参与线上学习。吴彬作主题报告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彬从王大中院士的获奖情况、先进事迹、清华精神与“200号”精神三个方面作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

  • 092011.12

    科技部出台政策:支持更多女性成为科技领军人才

    近日,科技部和全国妇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232019.01

    清华7位教师10位校友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

    2019年1月21日,由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2018年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在北京公布,同时举行了....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312018.01

    7位清华校友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

    1月30 日,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选结果正式揭晓,这是“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