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叶笃正先生参加学部工作回顾

2016-10-26 | 龚剑明 薛淮 | 来源 科学网2016年10月25日 |

秉承笃正精神,开创气象先河

叶笃正先生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2013年10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先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和学部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科学院及学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学部工作人员,非常荣幸能在叶先生晚年多次看望叶先生,聆听先生高瞻远瞩的教诲。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其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眼前,至今依然清晰记得每次看望先生后挥手告别的手势,好像先生那只手依然高举在哪个地方,指引着后辈努力前进。今年是叶先生诞辰100周年,再一次学习和缅怀先生的治学风范和科学成就,对传承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我们后辈的一次科学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笃正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为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早期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他创立的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得到重要的应用;他80年代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杰出的管理者,为中国科学院发展和学部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长期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备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仰,赢得了大师的美誉。

叶先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文革”结束、学部恢复正常活动后首批当选的学部委员,这充分表明了叶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科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同。

1981-1992年,叶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四、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1981-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担任院领导和学部领导期间,叶先生积极推动了地学部相关学科建设,参与制订了系列学科发展战略,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为学部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2月,叶先生就“三西”(甘肃河西走廊、定西地区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中的科技问题,与地学部施雅风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积极推动制定“三西”建设规划,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贡献。

1983年2月叶先生就“三西”建设的信件

80年代初期,全球变化研究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当时也是颇受争议的领域。叶先生是这一学术领域国际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1984年夏天,叶先生就带领一批年轻科学家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成为了国际全球变化科学指导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国,叶先生因此当选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第一届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中国IGBP委员会第一、二届主席。1987年,叶先生倡议并筹划了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IGBP的重大科学试验—黑河试验,该项目成果被国际上随后开展的一系列试验所应用。1987年,国际科联任命叶先生担任IGBP特别委员会委员。正是因为叶先生敏锐的捕捉到全球变化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并带领国内同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使中国气候研究进入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为我国后来参与1992年启动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与此同时,叶先生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1992年8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叶先生提议开展有关“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咨询研究,得到了时任地学部主任的涂光帜先生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副主任张宗祜、苏纪兰和孙枢担任组长,任美锷、武衡、施雅风、周立三、吴传钧、陈梦熊、李德生、黄荣辉等院士和专家组成的项目组,从1993年2月5日开始,对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大规模考察,涉及11省(市),并于4月15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最终形成了《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咨询建议》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为我国沿海改革开放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0年春天,我国华北地区连续多次出现沙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由叶先生担任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风沙问题”咨询组,为国家提供应急咨询。年过八旬的叶先生迅速组织力量,不顾风沙袭击,与项目组成员远赴内蒙古等风沙源头地方调研,先后主持召开7次研讨会,经过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得出强沙尘天气是反厄尔尼诺事件所致的结论,并提出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三条重要建议,形成了《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咨询报告,于5月7日迅速上报国务院。

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先生丝毫没有停止思考和研究,总是站在国际大气科学和地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提出创新思想,寻找新的研究领域。他把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并阐述了其科学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框架,带领中国学者开展了有序人类活动的观测科学试验,推动发展“人类-环境系统模式”并指导开展模拟研究。

叶先生还积极支持年轻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2004年5月17日,他与符淙斌先生联名撰写了《建议开辟专门渠道支持我国主持若干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院士建议,希望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研究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该建议被《2005年科学发展报告》收录。

叶先生总是深谋远虑,从国家长远发展开展科技咨询,是一位难得的战略家。2005年6月,叶先生联合8位院士联名向中央呼吁,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肯定,2006年1月12日,孙鸿烈、丁一汇院士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被称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2007年,叶先生和孙鸿烈、张新时、吴国雄、符淙斌、秦大河等院士和专家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防灾对策建议》咨询报告,建议国务院开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很快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进一步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宝贵意见。

2011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前往北京医院亲切看望叶先生,95岁高龄的叶先生在病床上拉着这位南开大学校友的手,仍念念不忘学部开展的全球气候变化咨询研究和有关人才教育方面的建议。2013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陪同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看望叶先生,叶先生还就生态文明与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设计全球气候变化模型的建议,白院长当场做出安排,请地学部开展相关咨询研究,分管学部工作的李静海副院长也专门听取了叶先生意见,并做出相关部署。地学部常委会委派吴国雄、符淙斌院士前往叶先生家,就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征求叶先生意见,2013年5月,地学部常委会设立由符淙斌、吴国雄院士负责的“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咨询项目,组织专家进一步开展应对全球变化相关的咨询研究。

2013年春节,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就适应气候变化拜访叶笃正先生

叶先生不仅是科学家和战略家,也是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气象人才。2005年,叶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用获得的奖金设立了“学笃风正”奖、“全球变化科学奖”等奖项,以奖掖后生,培养人才和推动地球科学发展。“世间风云人杰,科坛气象先河”、“心系气象世界,演绎风云人生”、“高瞻远瞩领航大气科学,严谨求真诠释科学道德”,这是叶先生的弟子对他最真实的评价。

大师的学风和为人,正如同他的名字“笃正”,求真求实求正,有科学家的良知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叶茂根深东亚大气环流结硕果,学笃风正全球变化创新篇”,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如此评价叶先生。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白春礼给予叶先生高度评价,“叶笃正院士热爱祖国,热爱气象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努力进取,敢于创新,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

叶先生以他卓越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崇高荣誉。值此叶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作为学部工作人员,再一次查找历史档案,梳理叶先生参加学部工作的点点滴滴,学习和缅怀老一辈科学家,有责任把老科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学术思想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

(感谢孙枢先生、黄荣辉先生为此文提出宝贵建议!)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生于天津,籍贯安徽安庆。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继C.G.罗斯贝之后,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和Flohn分别独立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与陶诗言等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国未来(20~50)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首席科学家。代表作有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和《青藏高原气象学》。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2003年获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国际气象组织奖。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关新闻

  • 302007.10
  • 162022.06

    多位清华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学部主任、副主任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上,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水利学院教授聂建国院士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当选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当选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此外,清华大学校友谭天伟院士、卢春房院士分别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主任,欧阳晓平院士当选能源与矿...

  • 26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材料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2017年6月1日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工作会议修订通过)第一条 名称:清华校友总会材料学院分会,简称清华材料学院校友会,英文名称: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

  • 172016.03

    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工作办法(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2022年第4次党政联席会讨论修订)第一条本会的名称: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简称为清华建筑学院校友会。第二条本会是在清华校友总会指导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参加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群众社会团体。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加强国内外校友之间的联系,加强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服务广大校友,发扬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共同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建设作贡献。第四条本...

  • 022019.12

    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2016年12月30日经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清华校友总会章程》及相关文件,制定本工作办法。第二条 本会名称为: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曾用名“清华大学法学院校友联谊...

  • 022019.12

    清华校友总会车辆与运载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第一部分 总则第一条 本会全称为:清华校友总会车辆与运载学院分会,简称为:清华校友总会车辆学院分会,英文名称为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School of Vehicle and Mobility。第二条 本会是由清华大学车辆学...

  • 222022.08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赴天津访问并看望慰问基层校友

    8月15日至16日,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岑一行赴天津访问交流,实地看望慰问基层校友。天津市河北区委书记徐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鸣,武清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进田,河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静波,河东区副区长田海鹏等分别会见赵岑一行。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参加有关活动。河北区交流座谈会在河北区,徐刚会见赵岑一行,就校地人才合作、优秀年轻干部引进、专家智库建...

  • 27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软件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第一条 本会名称:清华校友总会软件学院校友分会,简称清华软件学院校友会(英文名为: School of Software,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缩写SSTHAA)。第二条 本会是由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以下简称我...

  • 23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化学系分会工作办法(草案)

    第一条 性质:本会是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及其“化学与化学工程系”阶段的理科班级)毕业校友及在化学系工作过的教工和博士后自愿组成的联合性团体,为非营利性组织。第二条 宗旨:以“合法、公益、互助、...

  • 27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经管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2016年7月11日院务会讨论通过)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院校友工作,按照清华校友总会的精神,制定《清华经管学院校友工作办法》。一、学院校友会1、清华校友总会经济管理学院分会(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会”)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