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资料图。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能回国从事经济学研究是一种福气,因为最热闹、最集中,最能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就发生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李稻葵在日前获第二届“京华奖”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
“京华奖”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美国归侨李稻葵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研究,在财政、金融、公共住房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1980年,16岁的李稻葵到清华大学读书,是刚刚复建的清华经济系的第一届本科生。“受改革开放热潮所激励,80年代对于当时选择经济学的我们来说是个激昂的时代。”
但是,李稻葵坦言,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要为中国经济政策的科学决策服务,需要站在全球经济的视角来看中国。
清华毕业后,李稻葵申请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在他看来,“世界经济就像一盘大棋,研究经济学能看到整个棋局,看各方如何落子,如何博弈。”
从哈佛毕业,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和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同时邀请李稻葵担任助理教授。金融系的薪资比经济系整整高出一倍,但他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了密西根大学经济系。
其后,李稻葵放弃了许他终身教职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离开美国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因为他觉得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是边缘化的。
“是回家,也是寻根吧。”经过多年的海外漂泊,李稻葵最终还是回到清华园。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当时的清华与美国高校和香港科技大学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但他认为,中国在经历一场宏伟的现代化变革,可以亲身经历和观察这个时代其实非常幸运。
李稻葵希望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回国建言献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那些有着深厚理论功底,掌握了一套现代经济学方法的海外经济学者,可以更好地讨论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研究制度转型背后的理论。”
在担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期间,李稻葵开展了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海外人才本土化机制的研究。他建议,“吸引海外人才归国,首要的是要为其提供舒畅的工作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其次是满足生活待遇、子女教育等条件,解决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采访中,李稻葵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在他看来,未来两三年经济形势重点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去产能。“四大产能过剩行业如果能够退出20%生产能力的话,可能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中国有足够的基础来应对,应该不会对金融行业产生重大冲击,也不至于带来重大失业风潮。”
二是房地产。李稻葵认为房地产过热将对经济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一旦形成资产结构泡沫,会对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产生一定冲击。不过,一、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陆续出台,将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局面。
三是要看能否树立一系列改革样板,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户籍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热情,产生新一轮的改革动力,吹起一股改革新风。
谈到获得“京华奖”的感受,李稻葵坦言,“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大众福利,我希望自己能够牢记这个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