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哲学家冯契诞辰100周年

2015-11-02 | 王向清 | 来源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 |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教授。1935年,冯契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

冯契(1915—1995)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构了“智慧”说,为学术理论界增添了一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以“智慧”说构建广义认识论

在认识论领域,冯契将狭义认识论提升为广义认识论,建构了以“智慧”说为核心和主干的哲学理论。

传统认识论主张,认识的范围限于研究实证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只探讨“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和“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这两个知识层面的问题。冯契认为,这是狭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从知识层面考察认识是必要的,但不足以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在他看来,认识论还应探讨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和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不但要把握认识对象的现象,更要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认识、改造对象世界与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不可分离,自我的发展、提升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和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不是凭概念、判断等名言系统就可以解决的,而应凭借超名言系统的智慧来解决。因此,哲学不但要从知识层面探讨认识论,而且要从智慧维度探讨认识论,将知识与智慧统一起来,实现“转识成智”。而从知识与智慧统一的角度考察认识论,就是他所说的广义认识论,就是“智慧”说。

冯契的“智慧”说主要体现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三篇论文中,前篇是主体,后两篇是两翼。《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文主张,人类认识过程由“无知”至“知(知识)”、由“知识”至“智慧”两次飞跃构成,并对两次飞跃特别是“转识成智”的飞跃作了详尽阐述。《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文阐发了如何化理论为方法的命题,探讨了如何将哲学理论化为思维方法、工作方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一文则阐发了如何化理论为德性的命题,探讨了如何将哲学理论内化为主体的德性,培养真善美、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

以“一源三流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自传入中国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面临通过何种路径实现中国化的问题。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可将其路径选择归纳为实践路径、学术路径、实践和学术结合的路径三种。实践路径是指“一源”路径,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和源泉,将其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学术路径主要体现为“三流归一”的路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创新的哲学理论。冯契建构的“智慧”说,是“一源三流结合”的哲学体系,既注重把握哲学发展的现实根据,又重视哲学理论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并在二者的结合中创建新的哲学理论。

注重把握哲学发展的现实根据。冯契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指出,真正的哲学都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表现时代精神;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向何处去”成了时代的中心问题。这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而这一论争反映在哲学领域又决定着它所关注的问题,制约了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回应,直接涉及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因而历史观就成为近代中国哲人们绕不开的话题。“古今中西”之争要求会通中西来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迫切问题,要求把从西方学到的先进理论运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里面又包含如何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因此,认识论就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现实生活中的“古今中西”之争,导致中国近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逻辑和方法论、自由学说和价值论成为他们必须解答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哲学家探讨的主要问题都是由“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衍生而来的。

重视哲学理论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哲学发展除了有现实根据、受时代问题制约、要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还有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在冯契看来,哲学家在从事哲学创作时,往往是接着先哲的话题讲,通过对已有思想资料的分析,批判地得出结论。哲学理论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本民族传统哲学的纵向联系,二是与其他民族哲学的横向联系。他所构建的“智慧”说不但着力把握现实根据、体现时代精神,而且注重哲学理论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现出“一源三流合一”的特点。“智慧”说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子前进;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社会实践是哲学理论发展的根源;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批判精神。同时,“智慧”说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成果,包括人生哲学的伦理规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民族特色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等。此外,它还吸取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积极因素,包括规范的逻辑分析方法、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的人文精神,等等。冯契的这种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关新闻

  • 162021.11

    纪念黄枬森教授诞辰100周年|许全兴:学习黄枬森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

    2021年11月29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开创者、长期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的黄枬森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本公众号特发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的文章,并附黄枬森教授生平和著述一览表,以缅怀这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哲学教育家。

  • 292011.11
  • 212020.05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黄枬森哲学思想研究

    黄枬森自谦地认为,他并没有构建自己的什么哲学思想体系,也根本不想提出他自己的什么哲学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它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是集体的....

  • 152024.03

    “哲学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哲学家冯契的治学之道

    冯契(1915—1995年),浙江诸暨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主编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等。近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中心问题。冯契的治学道路始终与这种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如其所言是因为“有一种切肤...

  • 222021.02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逝世 享年100 岁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逝世 享年100 岁

  • 132023.09

    “守正创新——当代哲学家黄枬森先生生平纪念展”开展

    9月10日上午,“守正创新——当代哲学家黄枬森先生生平纪念展”开展仪式在北大校史馆举行。出席开展仪式的领导嘉宾有黄枬森先生的亲属黄丹女士、张恒有先生、黄萱女士,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韩庆祥,北大副校长、教务长王博等。仪式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仪式现场北大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枬森先生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为马克思主义...

  • 132023.04

    “当代哲学创新暨纪念黄枬森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枬森先生(1921—2013)逝世十周年。为深切缅怀黄枬森先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方面的重要业绩与思想风范,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等单位,于2023年4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

  • 192023.04

    冯友兰:一个“中国特色”的哲学家如何思考世界

    20世纪80年代,陈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曾师从张岱年和冯友兰。几年后,博士毕业,他遵从系里安排,为冯友兰先生提供学术帮助。这工作一干就是5年,直至1990年冯友兰去世前,陈来都常伴其左右。最近,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在北京大学开启首...

  • 072008.07

    清华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闻中心讯 记者文清 摄影魏磊】7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在主楼隆重举行。

  • 27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会工作办法(草案)

    第一条 本会名称:清华校友总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会,简称: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会,英文名称: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第二条 本会是由清华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