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为陆浑水库建设献出年轻生命的清华学子杨予九

2021-08-31 | 郭学营 |

位于河南省嵩县伊河中游的陆浑水库,是河南省的大型水库之一,她每年都有效地缓解了黄河洪峰的压力,灌溉着洛阳、郑州、平顶山三市六县20多万顷农田,每年都在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新中国成立以前,多少年来,黄河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建国后,党和政府决心治理黄河,兴利除弊,为民造福。1952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发出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配合根治黄河水患,上级决定在黄河的支流伊河上建陆浑水库。当时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兴建陆浑水库的伟大工程便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年轻的共产党员杨予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到陆浑水库建设大军中的。

杨予九烈士

杨予九(19381963),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的一个风光秀丽的小村庄。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他的父亲在新四军的队伍里同日寇浴血奋战。他随着母亲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的童年,在杨予九的心田播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也磨砺了他坚毅无畏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杨予九背起书包走进了学堂。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成为共和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学子。在校期间,他品学兼优,在自己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省吃俭用接济更困难的同学。他曾在系团委、校团委宣传部担任社会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1月,杨予九大学毕业了。他身上罩着“团委干部、共产党员、清华学子、高干子弟”等诱人的光环。在当时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他要留在大城市找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易如反掌。然而,他却坚决请求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组织上根据他的志愿,将他分配到水电部水利水电施工研究所。这份工作大部分时间奔走在基层和野外,工作流动性大,生活条件艰苦。杨予九到研究所一报到,就来到陆浑工地,义无反顾地成为施工大军中的一员。离开北京前,杨予九写了一首题为《出征》的诗:

新兵上前线,波涛万般情。

战友最留恋,告别北京城。

战士望打仗,未来更引人。

不畏劳和苦,红专在陆浑。

303班毕业留念。左起,第一排:杨予九、王天怡、罗学农、郁琼华、张三戒、刘俊,第二排:周申一、王士强、刘振启、候宏才、黄月清、桂业坤、王家柱,第三排:曹一鸣、王兴权、曲文新、林宗兴、刘振兴、曹文虎

建水库时,正是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处缺粮,城市口粮每人每月25斤,农村食堂标准更低,每人每月不到15斤,还要挤出粮食、红薯干往水库工地送。工地比农村食堂条件好一些,早饭四两玉米面虚糕,配上一碗照见人影的稀饭,午餐是一个半斤粮的花卷馍带半瓢面汤,晚餐是四两面的糊涂面条。这对一个重体力劳动者来说根本填不饱肚子,还经常发生供应不上的时候。民工们下班后,有的到山坡上采野果,有的拔些蒲公英之类的野菜充饥。修建水库最后阶段,由于长时间劳累疲乏,加上营养不足,部分大龄民工眼睛发红,面色黑黄,嘴角溃烂,身体消瘦,有的还得了肤肿病。然而,工程建设仍在持续。

杨予九告别大都市,来到陆浑水库建设工地,从事施工试验有关技术工作,投入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牢记自己的诺言,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掏槽爆破和深孔爆破技术,反复实验实践,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不顾自身安危,钻进洞中,分析爆破施工情况。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主持编写了《岩石震动破坏理论研究报告》,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19637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写完了《岩石震动破坏》的研究报告,如果能成功,那是一套比较新的理论。”

那年的34日深夜,春寒料峭,劳累了一天的杨予九已经进入了梦乡。突然,工地上发生了火灾。他从睡梦中被惊醒,奋不顾身地冲向失火现场,带领大家奋力扑灭了大火,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196383日,杨予九在陆浑水库泄洪洞进行第十一次掏槽爆破试验。当时,正是农历的五黄六月天,空气潮湿闷热,野外像一座大蒸笼。助手劝他说:“天太热,凉快再干吧。”他果断地说:“试验一天也不能推迟,早一天试验成功,工程就会早一天加快进度!”实验现场,杨予九在精心地指挥着施工人员。布孔、装药、点火、每个步骤都规范而有序。随着一声声巨响,杨予九紧锁的眉头会舒展开来:试验成功了!杨予九关心的是爆破的效果如何,他要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不料在他赶到现场收集数据时,一眼哑炮突然爆炸,杨予九当场牺牲。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25岁,永远地留在了陆浑这片热土上。

杨予九牺牲后,在商议安葬地点时,他的父亲深情地说:“毛主席的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不用马革裹尸还,我的儿子,就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吧!”遵照杨予九父亲的意愿,将杨予九安葬在陆浑这片土地上。

杨予九放弃都市生活,要求到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的陆浑水库工地,直到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名普通共产党的爱国情怀。

人民不会忘记英雄,19672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批准杨予九为烈士。



相关新闻

  • 092010.09

    清华大学师生纪念密云水库建成50周年

    清华大学纪念密云水库建成50周年座谈会8日举行,一批当年投身密云水库设计和建设工作、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清华人聚集一堂,回顾密云水库的建设历史和过程。

  • 132016.09

    化工七十载,学子献真情——李勇武学长的清华情

    8月26日,化工系的同学们及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的老师们一同前往中国化工大厦,拜访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化工系系友李勇武学长。

  • 062004.09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作 者:黄文辉 郭梁 发布日期:2004-09-06 按:余龙文,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团中央工作,曾任团中央青工部企业家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02年挂职广西北海市副市长,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区副局长。 在清华校友人物中,余龙文是一个不能不...

  • 142016.10

    熊鑫昌:清华学子边关从军圆梦

    共产党员、清华大学生、帅小伙……一到军营,熊鑫昌就因众多亮点集于一身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大学生参军入伍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清华热门专业的学子从军伊犁....

  • 232010.06

    一位老清华学子的不变情怀

    ○李道铿(1954水利)“生命有限,党的事业无限”,“高级知识分子有退休之日,共产党员无‘下岗’之时”,“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无悔的人生”,这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李道铿学长 一、自强不息,奋力进取,扎根辽宁为水利我是辽宁省水电设计院1993年退休的教授级高工,1984年入党的共产党员,77岁了。195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响应号召,自愿放弃五年制本科学习机会,选择上了两年制的“大专班...

  • 172013.06
  • 242018.05

    清华学子陈然:扎根边疆书写奋斗人生

    陈然,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荣获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年“郑裕彤基层工作奖”,清华大学2014年启航奖金奖....

  • 062019.09

    清华国学院的吉林学子

    毕业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吉林师范学院暨北华大学前身)的著名学者高亨、蓝文徵以及另一位学者马庆霱就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的弟....

  • 312014.03

    李高杰:一名清华学子的三次人生抉择

    “从清华学子到边疆卫士,从名牌大学到英雄连队,我在边陲军营找到了人生航向,实现了人生价值……”3月8日,新疆军区某团“进藏英雄先遣连”第25任连长李高....

  • 022018.03

    泰戈尔与清华学子的“无问西东”

    正是在老诗人因为得不到理解而黯然神伤的时候,是清华的师生以真诚的心理解了老诗人灵魂深处的这种温暖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