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融人文于数理,解人才培养之困

2025-04-22 | 赵宇彤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5年4月18日 |

8684

《数理人文:第一辑》,[美]丘成桐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1月出版

7468

《我的教育观:丘成桐谈求学与做人》,[美]丘成桐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3月出版

学好数学,光靠做题有用吗?

“刷题是对年轻人创造能力最大的打击。”清华大学荷塘东侧静斋内,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犀利指出,“拔尖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

静斋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所在地,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数学家。多年来,丘成桐奔走在数学科研与教育一线,深刻洞察我国数学教育的不足和局限。

近年来,丘成桐整理了20多年的演讲稿,编撰成《我的教育观:丘成桐谈求学与做人》(以下简称《我的教育观》)、《数理人文:第一辑》(以下简称《数理人文》)两本书,系统阐释了其数十年的教育实践和治学经验。

怎样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培养本土拔尖创新人才?做学问与做人有什么深层关联?人文对数理影响几何?种种追问的答案,正藏在这两本书中。

“站上”巨人的肩膀

“假如不懂得我们数学家的历史以及走过的路,你就不算是数学家,而始终是门外汉。”2021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数学史的第一节课上,丘成桐说。

数学史是丘成桐一直坚持亲自教授的课程。

“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史无助于解题,也无功于考试,就不想学。”丘成桐在《我的教育观》中写道,大家总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假如我们不了解巨人们想过什么、做过什么的话,我们能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恐怕很成问题”。

不过,讲数学史的人很多,讲大数学家故事的书籍、影视作品更是不在少数。那为什么还要开设这样一堂数学史课?丘成桐有自己的坚持。

“网上的内容和当面听到的肯定不同。”丘成桐说,“课堂上老师的表情、语调的高低,都会影响学生的想法。”

网络的发展虽然让信息检索更加便捷,但碎片化的内容却弱化了宏观思考的能力。

“看书与看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很短暂。”丘成桐说,“现在很多学生连课本都不买,老师要讲什么内容,就提前在网上看对应章节的内容和习题。但只看小部分内容,无助于理解整本书的宏观结构。”

只有掌握了宏观知识架构,才不会局限于解题的窠臼。

在丘成桐看来,数学的学习其实是通过符号“训练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这是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土数学家的重要路径。

然而,“中国学生通常不太会找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急功近利,只关注每道题的对错,而不能宏观看待整体数学研究的走向,我觉得这样不好。”丘成桐在《我的教育观》中指出,“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始终跟着人家走,是没有办法做好学问的。”

“做学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节奏。”丘成桐诚恳建议,“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坚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扰,不屈不挠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进。”

善养“浩然之气”

“求学与做人”,是《我的教育观》一书的主题。

“追求学问的道路曲折有致,必须有毅力,才能持久。”丘成桐在书中写道。但要挨过漫长学术路上的起落和冷暖,还得有做学问的兴趣和气质,“有好的气质,才能够有志趣去做大学问”。

然而,做学问究竟需要怎样的气质?丘成桐并未直言,而是借助人生的故事和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为学、成才、做人”的关系。

《我的教育观》一书中,丘成桐用“我的数学人生”“做学问,追求真与美的热忱很重要”“为学,就是学做人”“我的教育观”四个章节,剖析了作为一名“天才”的成长,以及对学术的思考和审美。

在书中,丘成桐以质朴的笔触深情回望人生之旅——从一个热爱武侠小说的“乡野少年”在香港元朗度过乡村生活,到赴美求学得到数学启蒙,再到师从陈省身教授发掘学术志趣,继而成为数学巨匠的历程。

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莫过于对真与美的热忱。其中,“真”是经过严格逻辑证明的真理,“美”则是数学简洁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

在追求“真与美”的路上,“做人”才是做学问的根基。丘成桐认为要以孟子的“浩然之气”涵养心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忆年少时在培正中学获得的品德教育、在家庭巨变中坚定志愿、与良师益友的交流中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敢于质疑权威,并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过往。他呼吁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丘成桐“做学问的气质和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其父丘镇英——我国著名教育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之一崇基书院的哲学系教授的熏陶。

“我很受父亲影响,看事情、做学问都从宏观视角出发。我还喜欢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体会交叉学科的乐趣。”丘成桐说。

数理与人文

丘成桐对“真与美”的追求和“浩然之气”志趣的培养,更清晰体现在他有关数理和人文的思考当中。

《数理人文》收录了除丘成桐以外的美国数学家大卫·芒福德、英国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哲学家邓晓芒等学者的14篇文章,包括“几何”“数”“理”“人”“文”五个专题。

丘成桐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套丛书精选了诸多著作,“以数学、物理学及工程学为经,以人文艺术为纬,旨在引导读者领略数理之美,感悟人文之魅力,启迪数理与人文相结合之思维”。

丘成桐指出,数理与人文的博雅教育对原创性至关重要。因为创造力源于丰富的情感,而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正是丰富情感的直接表现。

“基本上,理论科学都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能够沟通融汇两者,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丘成桐举了个例子,《红楼梦》的创作犹如一次宏大的数学创作,数学家在描述数学真理时,往往会搭建复杂精妙的结构,其中有很多已知的现象和定理,要寻找其中的关联并证明其关联的真实性,还要知道能够引发哪些新的现象和得出何种结论。

“用一个主要思想搭建大型科学结构,跟文艺创作很相似。”丘成桐总结称,20世纪代数几何和算数几何的发展,就拥有宏伟卓绝的结构。

“数理与人文”碰撞中闪烁的火花在历史上有许多例子:从欧式几何的公理化,到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到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到高斯、黎曼创立的内蕴几何,一直到与物理学水乳交融的近代几何,都简洁而富于变化,其“文采”不逊于任何文学创作。

丘成桐希望,这些火花之中应该有更多中国人的贡献。“西方博雅教育倡导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产生了许多能够在不同领域取得突破的伟大学者。相比之下,当前中国教育过分强调考试和应用,而缺乏对真理探索的鼓励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相关新闻

  • 202018.04

    胡钰:文化创新重在人才培养

    文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培养大批既有文化使命感又有文化创造力的青年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全球文化视野,既有深....

  • 172021.11

    基础研究突破与杰出人才培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22017.09

    余寿文:大学者,大师“育才”之谓也——从“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谈起

    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涌现一流的老师,是建设“双一流”的核心任务。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全面发展的....

  • 132023.02

    范维澄院士伉俪捐赠支持安全学科人才培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20.08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182022.10

    李志民:工程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

    在我国,对于工科教育的探讨已经持续多年。2016年,国家启动新工科建设,孕育产生交叉专业,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这套基础框架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要真正理解工科教育的核心逻辑——工科教育离不开工程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更要结合时代发展。更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新工科不仅指专业设置中的新工科专业。伴随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要主动适应该变化对人才需求...

  • 132020.08
  • 182011.04

    邓锋校友增资3000万元助力清华人才培养

    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清华1981级无线电工程系校友、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增资登峰基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精英人才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