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2009-04-16 |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五)

史轩

着眼于国家建设与学校发展需要,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学生校园生活、学校校园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
“两种人会师”
院系调整后,由于清华一批教师调离,师资匮乏的情况大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1952年底,清华校本部共有教师479人(另外还有即将分出的钢铁学院、航空学院的教师139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50人,讲师90人,教员、助教276人,其他2人,许多助教还不能独立开课。在加强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清华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很大提高。
蒋南翔校长到任后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深知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师资。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质量怎样,同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业务水平直接有关”。几年来,学校围绕“大力培养师资”这一中心任务,以“培养师资必须政治业务并重,数量质量兼顾,理论与实际结合”为目标,清华的师资力量得到明显加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时期,清华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教授、副教授等老教师,另一部分是教员、助教等青年教师。老教师在业务上有较高成就,新教师大多为新留校的党团员。清华针对新、老教师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两种人会师”。
老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学校办学、治学依靠的基本力量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要“团结百分之百”,同时要帮助他们在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提高思想觉悟,可“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来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并鼓励、吸收他们当中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蒋南翔亲自介绍我国工程教育界的老前辈刘仙洲入党,并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发表了《共产党员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一文,在全国知识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梁思成、张子高、张维、张光斗等30多位知名老教师陆续入党,成为“又红又专”的典范。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是学校的新生力量,要求他们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向科学进军;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尽快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占全校教师一半人数的年轻党团员教师,逐步成为建设清华的新生力量。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与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管理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956年开始,随着一批年轻教师的成长,学校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发展很快。至1957年全校教师已经由1952年底的479人增至1230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47人、讲师252人、教员和助教等877人。从1955年至1957年,清华教授钱伟长、刘仙洲、张维、张光斗、孟昭英、黄文熙、章名涛、梁思成、吴仲华等人荣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新、老教师在又红又专方向上的“两种人会师”,这后来逐渐成为清华培养教师的重要模式和机制。政治、业务过硬是清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培养干部、培育学生一直坚持的方向。
“两个车轮”
清华大学不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十分重视职工队伍的建设,重视发挥职工队伍的积极性,明确提出“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是推进学校工作的两个车轮,必须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制定了职工工作要“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服务”的方针。为此,学校党委一方面选派一些了解工人、能和广大工人群众打成一片的教师干部加强后勤领导,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开办职工学校、夜大学,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评选职工先进工作者、召开座谈会等活动,关心职工的进步成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大学逐步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高效敬业的职工队伍,他们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师生的生活上发挥重大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条件,校党委决定创办副食基地。1962年,学校近百名职工奔赴北大荒创办克山农场,他们带着全校师生的厚望,克服重重困难开荒建场,破除了当年开荒、当年不能收粮的惯例;经过不到9个月的艰苦努力,就运回大豆20万斤,第二年又运回大豆60万斤和十几吨副食品,为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革命
1958年,为了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探索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全国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内容的教育革命。
清华大学从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出发,对教学计划、内容、方法和学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同时推动了校办工厂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清华将生产劳动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在部分系开始试行半工半读制度。1958年,在机械制造、铸工、焊接、水工等专业抽调学生百余人,以工读班(即“长工班”)的形式进行了半工半读试点。9月下旬,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动员2万名高校及中专师生支援钢铁生产的号召,清华组织237名师生分赴河南、河北等地,参加采矿、选矿及化验分析工作。1024,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员工炼钢动员大会。会后各单位纷纷在东区铁道边建起土炉炼钢,为时一个月。这一时期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都更加理解了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劳动观点,但因活动和劳动安排过多,一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时全国正值反右派斗争之后,高举“三面红旗”,“反右倾”,大搞群众性的政治运动,高等院校和清华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左”的影响。在此期间,清华也发生了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反右倾、“拔白旗、插红旗”、在学术业务领域开展“兴无灭资”斗争等失误,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伤害了一些教师。但是,学校及时注意了纠正偏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图全面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正确方向前进。
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进行校内外“三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成为清华在教学中创造出的最有特色的宝贵经验之一。
1958年开始,清华结合生产任务,以承担和完成某项实际生产或科研任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在学生在校学习最后阶段,把模拟的设计训练发展为“真刀真枪的实际作战”,使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从此成为清华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这既提高了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取得了生产和科研成果;并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一批新学科的建设,开创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新途径。
通过“真刀真枪”训练的师生们,日后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学术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58年全校1400余名毕业生有70%的毕业设计是结合生产任务进行的,其中228项被校外有关部门鉴定为优秀设计、141项有创造性成果。其中,水利系各专业和电机系发电专业的应届毕业班学生约200人,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工程实际,完成了以密云水库等10多个水利工程的设计。824,周恩来总理亲临在学校举办的本届毕业生“红专跃进展览会”,对清华“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调整中提高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因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1961年中央提出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政策调整。同年9月,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清华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进行整顿,对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进行了探索;明确提出对待清华历史要“三阶段两点论”,即对解放前、院系调整后及1958年以来的三个时期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从清华的历史可以看出,凡是办学道路正确的时期,就是学校稳步发展的时期。
19615月,学校通过了《关于制定教育计划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红专结合、体魄健全的,能创造性地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和不断推动生产前进的工程师;要求学生不仅学好知识,而且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规定了修订教学计划所遵循的三个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曾经一度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较多,为了弥补学生缺课及由此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学校果断采取“填平补齐”的办法:即按教学计划要求,对各班级缺少的课程进行补课。“填平补齐”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5门基础理论课外,还有专业基础课和毕业设计;学校教学计划规定5门基础理论课的总学时为9001000学时,1961届各专业同学毕业时要完成规定的占97%。另外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修订教学计划;强调以教学为主,贯彻“少而精”原则,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纠正了以往社会运动、活动过多而忽视教学的偏差,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这段时期经过调整,清华大学稳步发展。学校确立的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逐渐大见成效,培养出大批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的优秀建设人才、并有许多人走上工厂企业和政府管理岗位,清华大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关于什么是“红”,蒋南翔校长曾于1961年提出“两个拥护(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和一个服从(服从国家分配)”的标准,1965年又勉励学生在政治思想上永不止步地“上三层楼”(亦称“上三个台阶”):爱国主义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愿为社会主义服务,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清华倡导和精心培育了三支“代表队”:政治辅导员是政治工作代表队、因材施教的业务尖子是科学登山队、体育运动队和文艺社团是文体代表队。这三支队伍在培养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上殊途同归,对推动培育学生的工作和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9年到1966年,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本科毕业生、1000多名专科生和1400多名研究生。这些毕业生,有的成为工厂、企业、设计院的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尤其是其中一批人成为我国核工业的技术骨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从事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清华历来重视对学生“为学”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为人”的教育,这对清华学子今后一生的成长道路有着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要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懈努力和不断奋进。很多清华学子自强不息最终成为了成功者,这不仅是指那些成为名人与大家、国家领导的人,更多的是包括那些在各个岗位上默默耕耘、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同样也是成功者。
政治辅导员制度与双肩挑
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53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学校从高年级中挑选出一些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党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继续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实行半脱产,在校学习年限延长一年。他们一边学习业务知识、一边做政治工作,同时“两个肩膀挑担子”,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此后,学校每年都从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一批新辅导员,补充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后来也有一部分辅导员,由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中的党员担任。
1953年至1966年辅导员制度由初建到逐步完善,这一时期共选拔培养了682名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学习成绩好、能力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有力地推动了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些经过学生工作锻炼的辅导员,不仅补充和形成了一支符合学校工作特点的党政干部队伍,而且为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输送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高质量骨干人才。邓小平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后来,“双肩挑”逐步形成清华干部的一大特色,在清华校系各级领导岗位上活跃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干部。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清华自建校以来,素有重视学生身体健康、重视体育教育的传统。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清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953年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与教学计划相配合,特别制订了健康工作计划。提出体育的基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体魄强健的干部,使全校工作人员有健康的身体从事工作和劳动”,将师生的健康与锻炼同爱国奉献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清华专门成立了保健委员会,督促和帮助全校师生的身体锻炼。素有爱好体育传统的清华师生纷纷走向操场,以各种方式进行身体锻炼和开展体育活动。清华体育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活跃在绿茵场上,1957年马约翰、夏翔、王英杰等7位体育教师获得我国第一批国家级裁判员称号。
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响彻清华园。如今,这一口号已演绎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它不仅成为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并且更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校友自强不息、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人生奋斗目标。

在开展体育锻炼中,学校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确定了“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运动”的方针。为了提高体育水平,学校自1954年成立8个体育代表队起,到1959年已增加到38个代表队。除一些广为普及的体育项目如:田径、体操、游泳、举重、篮球、排球、足球等有代表队外,一些较为冷门的项目如:冰球、摩托车、航海、舰艇、射击也成立了代表队,代表队总人数达450多人。这些代表队都有体育教师专门指导,队员们大多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校体育代表队的带动下,各院系也都成立了各种体育锻炼组织,一直延续至今。从1954年到1965年,清华各体育代表队共培养出国家级运动健将11人,培养一级运动员20余名。清华大学在1959年至1966年间举办的6届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连续取得6次男子团体第一名、5次女子团体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活跃的学生文艺社团

清华学生的课外文艺活动始终丰富多彩。这里有学生艺术团体的排练、演出、交流、比赛活动,也有一般普通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生活;此外,定期邀请国家一流专业剧团和艺术团体,如中国京剧院、中国昆曲剧院及中央乐团等单位到校为师生们演出,以高雅、健康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学生,更是为清华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解放初期,清华合唱团、军乐队、弦乐队、剧艺社等学生文艺社团即有较大发展,也非常活跃。到1960年,学生文艺社团已具有相当规模,拥有13个队(军乐、民乐、弦乐、合唱、舞蹈、话剧、钢琴、口琴、手风琴、京剧、曲艺、地方戏、舞台美术队)和1个文艺社,近1400人。清华学生文艺社团具有一定的水平,这对促进学生提高素质、全面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自编自演,经常及时编演反映学生生活的文艺节目,不仅在校内为广大同学演出,而且还走出校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各界群众公演,受到热烈欢迎。1964102,在国庆15周年庆祝晚会上,清华合唱队100多人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将清华人的艺术水平和精神风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校园建设

1956年起,清华开始新建多个新技术学科,学校的规模继续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19606月,学校第四次对校园进行规划,即《1960年校园总体规划图》。规划确定学生人数为25000人(包括研究生),教职工8500人;明确了校园需进一步从主楼向南发展、重点发展东部教学区的方针;确定了东西和南北干道,以及东区的道路网。尤其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将原贯穿校园的京张铁路东移,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为清华校园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8年至1966年,学校先后建成西主楼、东主楼、中央主楼总建筑面积为76871平方米的主楼建筑群,以及工程物理系馆、精密仪器系馆(9003大楼)等,图书馆、各类实验室和校办工厂都有极大的发展,为学校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此外,1960年学校开始在昌平筹建原子能研究基地(即现在的核能研究院),至1966年先后建成主楼(屏蔽式反应堆)、教学楼和实验室、职工宿舍,建筑面积共计30612平方米;还自1959年到1966年陆续建成清华三堡疗养所。
1966年,学校的校园规模与解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校园面积由92公顷增加到212.5公顷,总建筑面积由10万平方米增至43万平方米。
这一时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又一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正当学校发展欣欣向荣之时,文革爆发,全国陷入全面内乱,学校发展也遭受严重障碍。

(校史研究室供稿)

(《清华人》2008-6期)

相关新闻

  • 012011.0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清华大学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新闻中心记者 程曦 周襄楠 吕露英   夏日雨后的清华园,绿意葱茏,阳光和煦。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042009.03
  • 182024.06

    实现民族飞天梦,培养航天接班人——深切缅怀王永志院长

    2024年6月11日,敬爱的王永志院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华航院全体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20年的时光荏苒,王院长领导清华航院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航空人才的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谨以此文,致敬我们的院长,激励师生继往开来。以航天精神办教育2004年5月18日,为适应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清华大学复建了自1952年院系调整、航空学院整体迁出组建北...

  • 142018.05

    民政部关于在社会组织章程增加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社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社会组织章程是社会组织制定各种制度的基本依据、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行动准则,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 182021.06

    张光斗:“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

    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少,深感惭愧和不安。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摘自《张光斗传》

  • 282018.09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纪念黄菊同志诞辰80周年

    今年9月28日是黄菊同志诞辰80周年。黄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黄菊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 302019.08

    陈良刚校友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2019年8月29日,决定授予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清华大学1979级热能系校友、海南立昇....

  • 302019.08

    唐皓晨校友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2015年回国创办西安云景智维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联合创始人,成功研发世界首例分米级超高精度手机室内定位系统,已获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 资本、峰....

  • 17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