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晒晒”季羡林的大学成绩单,看看85年前的清华校园什么样

2018-08-23 | 施晨露 | 来源 上观新闻2018-08-19 |

80多年前的清华校园是什么样的?当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这些答案可以在当年的清华学子、日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里管窥。经过全新校注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在上海书展首发。首发式上,该书校注者叶新、季羡林弟子梁志刚、季羡林读书会发起人王佩芬与读者共话85年前清华大学的师生趣事。

《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由季羡林版权代理机构国华羡林(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通过全面梳理日记所载内容的相关资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清华大学在读生”形象,勾勒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大学时代的思想发展脉络。校注者叶新教授花费5年时间,依照85年前季羡林所记清华大学上学日记原稿(全三册,季羡林手写日记原始簿册),对日记中记载的人物、地点、事物、活动等,包括文字错漏,一一进行细致考证,最后完成注释485条,索引相关人物224位。叶新还整理出了季羡林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同系同级同学的名录及毕业去向,大学期间创作、翻译和发表的文章清单。为了便于读者更全面理解日记,书中辑录了季羡林在此期间创作发表的散文,编选了部分有关清华园师友回忆文字。

活动现场,梁志刚和叶新回忆了自己与季羡林先生交往的往事,以亲历者身份为读者描绘了季羡林“率真、本真、求真”的日常待人接物形象和品格塑造。往前追溯,嘉宾们都指向了季先生的清华大学生活时代。作为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想要知道国学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大学时期的日记是重要参考。

梁志刚是北京大学东语系学生,师从季羡林,在他看来,季羡林日记体现出来的“率真”以及在日记第一次出版时季羡林先生要求一仍其旧、一句话也不删的“本真、求真”态度,正是季羡林日记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本书校注者叶新因工作与季羡林接触,被季羡林亲切称为“小友”。叶新为现场读者分享了他重新校注日记的缘起和经过。市面上现有的几种版本均以由敬忠和高鸿两位先生16年前的转写手稿和简要注释为蓝本,其中难免有些错漏之处,尤其是日记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地点、事物、活动缺少必要注解,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疑惑和遗憾。叶新找来季羡林日记的手写原稿重新精校,修正了先前各排印版本的文字识别上的错误,同时根据现在的阅读要求,通过特定符号标记的方法,在保持原文一字不动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补字、改正误写字、外语词句后加译文等完善工作。在校对过程中,他发现原先的注解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存在一些错误,先前版本均没有改正。特别是日记中还有很多现在读者不太理解的内容并没有做出注解,于是下定决心对日记内容予以解读。经过大量查阅考证,叶新逐一推敲,查证资料的记录文字达上千页,最终精简选用了485条注解。他还对日记中的200多位人物进行索引,附录于书后便于读者检索查阅。为让读者更全面了解季羡林大学生活,叶新整理了季羡林同班同学名录、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大学期间编译、创作和发表的文章目录,通过阅读日记、注解和相关资料,为读者树立立体的“清华大学生”季羡林形象,就如同大家身边的一位相交甚深的学生朋友,毫无历史距离。

那个年代清华大学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和今天的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两样。比如,外文学习总感悲观但还是下决心要学好,受不了规定的功课喜欢图书馆的自由阅读,想看书不能沉下心想不看又丢不开,作文时忽而才思枯竭忽而思如泉涌,为生活费发愁为毕业去向发愁,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大骂教授,对应制式毕业论文感到无聊又不得不为,与朋友交谈后对“戴着面具”感到压抑和无奈,为时政时而失望时而激动时而镇定,时常心烦意乱莫名惆怅,经常东晃西晃啥都不愿做,不断寻找意义却又常常否定……在分享回忆中,大家都仿佛回到了各自的大学时光。

今年是东方出版中心成立40周年,书展期间,东方出版中心还举办了余秋雨文化访谈(《北大授课》《台湾论学》《境外演讲》系列图书)、刘心武最新作品集《恕》新书发布会、李骥《认错》新书发布会等系列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