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祖父杨孝述给我的科学启蒙

2013-12-05 |

○杨忠健

  

先祖父杨孝述(18891974年),字允中,上海松江叶榭镇人。祖父作为松江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考入清华学堂学习,1911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三年后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工系,获机器工程师学位。祖父在美国省吃俭用,用60美金购金怀表一枚,后赠与我,让我珍惜时间,不可懈怠。

  1915年回国后,祖父任上海美孚煤油公司副工程师,次年辞去洋行的高薪职务,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员。祖父说:“我是中国人,为祖国教育事业服务,不计待遇多寡。”当时学校大多采用国外教材,祖父自编教材,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他教学注重实验,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凡有质疑问难必耐心解释。

  五四运动时,祖父同情学生救国行动。河海学生张闻天联合南京各大专学生组成南京学生联合会,从事爱国反帝斗争,他给予支持。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春,祖父由教务主任升任校长。19276月,原河海师生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祖父被任为秘书长,与艺术系主任徐悲鸿有来往。

  19292月,祖父到上海担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早在留美期间,他为提倡科学,振兴中华,已和好友杨杏佛、竺可桢、胡明复等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又与任鸿隽、卢于道等努力发展社务,并取得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在上海成立总社,创办明复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先后创刊《科学》《科学画报》,兼任总编辑。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经他推荐,发表在早期的《科学》杂志上。《科学画报》为国内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特约撰稿人有蔡元培、茅以升、竺可桢、赵元任、任鸿隽等学者,拥有广大读者。

  1949年后,祖父被推选为上海杨浦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常委、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委员、杨浦区人民代表等。1974228日我整夜陪坐在病重的祖父床前,31日晨8时许祖父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历史的湍流不可挽留,但有关祖父的记忆却在我等后辈心中典藏。先父杨臣华深受祖父影响,长期从事光电技术科研工作,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19461949年任《科学画报》责任编辑。父亲曾获电子工业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84日因病逝世。

  我从小在上海由祖父母带大。家中的《科学画报》合订本是我最爱看的。祖父带我组装二极管收音机,买铁积木让我搭,给我最早的人生科学启蒙。祖父曾送我一本他主编的书——中国科学仪器图书公司1937年出版的《家常科学》。前言中说:“要复兴中国也只有靠科学。愿大家踏上科学之路,刻苦耐劳,努力迈进,预备为国家人类谋福利……”这本书我珍存至今。

转自《新民晚报》2013124

相关新闻

  • 222016.03

    施一公:科学带给我的愉悦难以言喻

    施一公院士与青少年谈学业抉择

  • 302022.09

    张双南:科学的精神是“质疑、独立 、唯一”

    质疑我们看到的,质疑我们已知的。有“质疑”,我们的科学才不断地发展。“独立”是说不管谁做这个研究,得到的结论都应该是一样的。“唯一”是指重复多次,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

  • 182022.10

    江波:和盲信保持距离,追随科学的光

    科学并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调整,这是科学的常态。如果要以客观真理来称呼科学,那么它永远是一种进行时,永远不绝对。唯一不变的,只有科学观念本身。

  • 012022.04

    科学需要启蒙——《科学的故事》评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82022.11

    易松孟:沁园春•西部科学城

    独立寒秋,烟雨蒙蒙,兴隆码头。望华灯璀璨,平地高楼;一湖碧透,雁鸭嬉游。中科分院,清华能源,巍巍岛上独角兽。须晴日,看环湖内外,车水人流。天府如此多娇,叹域外烽火战事稠。惜俄乌反目,大打出手;大英女王,一路好走。拜登老头,难得糊涂,迟到莫要再误口。复兴路,虽山高坡陡,初心依旧。 壬寅年十月初四于成都兴隆

  • 252022.10

    入门2年一作发《科学》!27岁博后将明年回国

    因为名字比较特别,胡脊梁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偏爱点名的对象。“好多人看到我的名字后可能都会印象深刻,老师点我名后,也喜欢点评几句,勉励我好好学习,长大要成为国家栋梁。”在与《中国科学报》的连线中,目前身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独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胡脊梁大方回应。10月7日,这个长相神似明星古巨基的95后小伙,刚刚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了他二度“科研转向”后的第一篇论文。没错,通过物理竞赛被保送到清华大...

  • 182022.11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62022.11

    奋斗正当时,接力新征程 | 社科学院举办“拾年·接力跑”主题活动

    11月5日上午,为庆祝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十周年,在师生和校友中传承“无体育不清华”的优良传统,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在西大操场举行“拾年·接力跑”活动,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副院长赵可金,副书记李颍、副书记戎珂,副院长孟天广,各系所教职工代表、入学十年和毕业十年的校友代表、在校学生共计百余人参加接力跑。碧空如洗,秋韵正浓,活动当天,师生校友齐聚西操,共赴这场象征着接续奋斗、奔向新篇章的大...

  • 062012.04

    侯祥麟科学精神座谈会侧记:走近这位世纪老人

    “时光易逝,侯老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侯老说:‘每天工作8小时,当不了科学家。’这句话始终激励我发愤图强。”88岁的两院院士闵恩泽深情地说。

  • 172019.10

    潘光旦:试图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家

    潘光旦是一个基本上站在人文的立场上,试图统一科学和人文的社会学家。他的具体学术研究和社会学思想,对后世最有启发的就在他的人文倾向,这是中国社会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