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则表示,梅校长的说法固然对,但“大楼”也是大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清华大学是经过百年历史沿革,每个时期都有保存完好建筑遗存的老校,当选全球最美校园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建设、建筑的延续性。
游览清华大学最好的路径,便是自西门入,沿着清华路,漫步在百年建筑群间,仿佛穿梭于百年历史中……
古时游园,现今学堂
学者陈平原在《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一书中提到,校园里被精心呵护的老房子,提醒我们历史的连续性——今天中国的大学,既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哪个外国著名大学的翻版。
清华大学的建筑便是这样,一座座老房子体现着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脉。
清华大学的老建筑首屈一指便是清华园。清华园现泛指清华大学内的古建筑区,原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清式园林建筑群。相传咸丰皇帝的弟弟小时曾居于此,故清末时俗称“小五爷园”。
工字厅是清华大学古建筑的代表,初建时为皇室贵胄们别居享乐之所。1911年,清华学堂在此办公。1949年至今,工字厅为清华大学党政领导的办公场所。
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高冀生回忆,当年梁思成先生形容工字厅的空间景色时曾说,在晨雾、晚霞中,透过东西走廊看去,工字厅的美丽有如蒙着面纱的少女。看不透它有多深、多大、多美。
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为一处叫古月堂的独立小庭院,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其正面的垂花门至今尚保存完好。此院建于道光二年以后,初建时为园主书房,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二校门,历史的斑斑印记
沿着清华路向东,便可遇见二校门,这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始建于1909年。
清代时二校门被称为大宫门,是当年清华学堂的主校门,那时只有师生和学校工作人员才可进入。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建设了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
如今二校门已成为清华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但多数人却不知,二校门在文革时期被毁,现今的二校门实际上是1991年重建的。
庆幸的是,当时二校门的四个柱墩的基础还遗存在地下,并未损毁,柱墩基础的尺寸就成了准确尺度的依据。由此,也就可以按比例绘制复原设计图纸,然后就可按图施工了。
二校门建起来后,还有个问题,就是门上的白柱子该刷什么样的白颜色,是青白、黄白、还是奶白当时其说不一。通过调研,选择奶白的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毕业的老专家,而说是青白的多是更老辈的专家。由此可以推测,二校门的白柱子在历史上可能有过多次不同白色的刷色。最终学校决定二校门的柱子采用更接近今人印象的奶白色。
高冀生坦言:“虽然现在的二校门是重建的复制品,但它是尊重历史、有根有据的复制品。”
图书馆:三代大师之作
做学问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是1919年亨利·墨菲设计,二期是1929年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三期是1979到1991年关肇邺主持设计,三代人共建一组建筑,却衔接得天衣无缝。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森表示,杨廷宝做的图书馆二期非常巧妙,二期与一期采用同样的图纸,一期是东西向,二期是南北向,中间做成门厅,也是进出口,浑然天成。
高冀生是图书馆三期建设的参与人之一,他回忆,讨论设计时,当时有人提出“一定要超过一期二期的水平”,他说“我们努力争取,但能不能超过,现在还说不定”。原因是时代、条件不同,建筑会受条件的制约。比如图书馆一期内部墙面全部采用意大利进口石料装修,每一面墙都由一块整石料切割成四块花纹完全对称的石板拼装而成。如今再去作这样大块、花纹如此对称的室内装修,谈何容易。
如今透过图书馆三期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层层的书架、漂亮的门窗、飘逸的窗帘和青青蔓藤,整个图书馆看起来平和优美。
走过古色古香的工字厅,穿过二校门,遇见图书馆,再到气势恢宏的清华大学主楼和绿色生态的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梁思成将建筑看成“是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清华大学的建筑便如看小说一样,同样高潮迭起、跌宕起伏。(徐虹)
转自《中国建设报》201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