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执子之手 死生契阔

2013-06-14 |

林洙在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描述她第一次见到“林先生”,便如“恋人一般着迷”:“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梁思成给林洙念他抄写的林徽因诗集,最后一句是:“忘掉腼腆,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说在你的面前。”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思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被广为传颂的爱情誓言,语出《诗经·邶风·击鼓》。大部分人认为这句话中透着一股安居乐业、平淡生活的味道,却鲜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前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不管生还是死,我都和你说好了,剧情陡然曲折,原来这相约一世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早已经加上了前世今生的时间状语。

斗胆用这两句来描述梁思成先生。他与林徽因执手一生,但与他相偕变老的却是第二任妻子林洙。梁思成性格沉稳恬淡,从没听过他和这两位佳人大吵大闹,唯一称得上“死生契阔”曾经让他大动肝火的,该说是北京城里的老城墙、老牌楼。

有人将女子分为两类,一类名曰“猫系”,另一类为“犬系”。区别主要在于二者面对男人提出分手的态度,“猫系”女子尽管内心难过也会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会摆出“我也早想和你分手了,你说了刚好省事”之类的调调,分手后也不会和朋友抱怨,照样吃喝玩乐;“犬系”女子则恰恰相反,当下就会追问“我是哪里做得不好,你要甩了我”,然后会哭哭啼啼地跑去和朋友倾诉。定义者认为,“猫系”女子是内心更为强大的女人,她们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内心世界,异性伴侣只是关系更近一点的朋友,但并不是自己世界里的唯一。

按照这种定义,林徽因显然属于“猫系”女子。她曾经说自己喜爱的就是读书而已,不管是徐志摩、金岳霖还是梁思成,她喜爱与他们谈天,“太太客厅”之所以能吸引不少有识之士登门拜访,跟女主人的学识见解总是分不开的。于梁思成而言,带领他走上建筑之路的,恰恰就是这位“猫系”女子。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走在潮流前端的风云人物。或许正是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政治追求让他感到失望和疲累,晚年的梁启超越来越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从这些永恒中发现独特的美丽。长子梁思成在父亲的引导之下,逐渐收敛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便显露出的政治才华,最终选择了文化创造之路。

1920年,梁思成初识林徽因。他回忆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之后的故事许多人早已耳熟能详,二人在父辈对他们联姻的期盼下双双留美。林徽因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而就读了美术系,梁思成则成了一名建筑系学生。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甚至找到了当年梁思成的成绩单,清一色的“D”。这可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的成绩不好的意思,而是单词“Distinguish”的缩写,意思是杰出的、优异的。尽管梁思成说自己并不聪颖,笔记事无巨细也是因为“笨鸟先飞”,但不管原因几何,在宾大,梁思成开始接受正规的建筑训练,为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甚至为归国后创办建筑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有趣的是,摄制组在宾大还发现了一张卡片,上面的内容显示林徽因曾经在建筑系担任助教。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理由是学生经常要熬夜制图,女生无人陪伴担心不安全。林徽因虽然是美术系的学生,但事实上却几乎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接受了完整的建筑师训练。

林洙在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描述她第一次见到“林先生”,便如“恋人一般着迷”:“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林洙1953年调入清华建筑系《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担任绘图工作,编纂小组的主任便是梁思成。1959年她应梁思成学生、著名建筑师吴良镛之邀,帮梁思成整理家中资料。整理之中,林洙发现了当时一位人大代表写给梁思成的求爱信,玩笑之中二人渐生情愫。当时林洙已经和“右派”丈夫离婚,而林徽因也已辞世4年。彼此开始谈论文学、建筑,一个小时的谈话时间也慢慢延长到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

梁思成给林洙念他抄写的林徽因诗集,最后一句是:“忘掉腼腆,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说在你的面前。”林洙的内心被一些东西填满,却又怕自己一相情愿。哪知第二天,梁思成就递给林洙一封信,倾诉衷肠,希望能与她再结连理。

哪怕学识再多、林徽因再美,面对心上人,梁思成还是非常紧张。林洙读完之后他马上把信收了回来,念叨着“好了,完了,再也不会有了”。如果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解释,似乎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林洙听到结束的字眼不能自已,扑进梁思成怀中大哭。自此二人才互明心意,开始执手到老。

在林洙眼中,梁思成是个善于倾听、乐观幽默的人,轻易不怎么动气,但在北京城改建的事情上,梁思成却是大动肝火、甚至痛哭流涕。1950年梁思成与另一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设想。与苏联专家团提出的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方案不同,“梁陈方案”提议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尽管梁思成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梁陈方案”最终未被采纳,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建设一座新城几乎不可想象。北京城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令梁思成感到犹如挖肉般疼痛的,是古城墙、古牌楼等古建筑的拆除。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

梁思成为保护古建筑所作的努力也曾经为他带来几次胜利,其中之一就是对北海团城的保护。团城曾是古代帝王的观景台,登上团城,旧京白塔碧湖,绿树红墙的景色被称为天下第一美景。团城脚下的金鳌玉蝀桥及两侧牌坊,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此时,为了贯通阜成门至朝阳门的东西马路,一些工程负责人在讨论会上提出了拆掉团城和金鳌玉蝀桥的决定。

儒雅如梁思成,但他当时愤怒起身,指着对方的鼻子说:“既然你们认为一定要这样修一条笔直的马路,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不必讨论了,就把团城拆掉,把金鳌玉蝀桥拆掉,修一条笔直的马路通过去好了!”之后他直奔中南海,找到周总理,解释一定要保护团城的原因。之后周总理亲自带着苏联专家,考察团城,最后决定不再拆除。

很多北京人羡慕西安的古城墙,年轻人在城墙上骑着自行车,老年人在城墙根下唱着戏,传统与现代和平共处,空气中是古老却又清新的味道。正如梁思成曾经为北京古城墙所作的设想:“这应该成为一个全长将近四十公里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环城公园。登上去,可以壮阔我们的胸襟,舒活人民疲劳的筋骨,古老的城墙可以担负起新的使命。”(北绛)

转自《中国科学报》2013614

相关新闻

  • 302015.07

    “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记念冯契先生

    今年是冯契先生这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家诞辰百年。冯契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中途赴延安参加革命,之后在西南联大复学,问学金岳霖、汤用彤,承继了他们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学问,抗战胜利后赴上海执教。“十年浩劫”中,其著述手稿被悉数抄走,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写。我们在这里回顾冯契先生的经历,记念他在20世纪中国度过的一生。   “给他贴任何一个标签都不太合适。”上世纪80年代曾师从冯契先生六年的高瑞...

  • 132009.08
  • 282016.10

    程应鏐:我和冯契的关系

    此文为程应鏐在“文革”中所写的交代。后附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虞云国对程文已述内容相关史事的补充,以及追记两位海上学人在《关系》之后的后续交谊。

  • 152024.03

    “哲学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哲学家冯契的治学之道

    冯契(1915—1995年),浙江诸暨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主编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等。近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中心问题。冯契的治学道路始终与这种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如其所言是因为“有一种切肤...

  • 022015.11

    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哲学家冯契诞辰100周年

    冯契(1915—1995)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构了“智慧”说,为学术理论界增....

  • 282018.05

    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展

    冯契(1915—1995),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41年—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从1944年起先后在云....

  • 142008.03
  • 112008.12
  • 102014.02

    我读《琥珀手串》——姚曼华

    最近,宗璞赠送我她的短篇小说集《琥珀手串》,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中的一部。我立即挑了她最新的作品《琥珀手串》读起来,立即被它紧紧地吸引....

  • 31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