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来到办公室,习惯地先打开电脑,洛杉矶一位华人朋友的邮件让我惊呆了。他写到:“7月9日凌晨(美国西部时间),王渤生先生仙去离开我们。洛杉矶侨界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天津市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荣誉市民”。我的心顿时被深深地刺痛了,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听着雨水洒落的声音,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我认识王渤生先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2004年我带领几位区县侨务干部访问美国期间,到海外天津人聚集最多的洛杉矶看望天津乡亲。在当地侨界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美国天津海外联谊会陈军会长告诉我说,最近联系到一位叫王渤生的老人,是美国加州圣荷西商业大学的终身教授,今年已经80多岁了。老人自述在天津出生长大,后因战乱背井离乡,1948年到美国求学,至今已经60多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在有生之年到天津看看。因为当时我们在洛杉矶只停留两天,公务活动很多,老人住的地方又比较远,实在抽不出时间登门拜访,因此,我请陈军会长转告老先生,随时欢迎他回家乡作客,侨办一定热情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回到天津不久,我就接到王老先生从美国打来的电话,再次向我表达了思乡之情。过了几天,老先生又给我写来亲笔信,并附上一些史实材料,我才进一步了解了老人传奇的经历。
王渤生1920年生于天津。父亲王南復早年留学日本,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活动。1918年回国在天津创办乙种工业学校,并在直隶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是民国初年天津较有影响的教育家。生在书香门第的王渤生1932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铃铛阁中学,现为天津市第三中学)。五年的学习,成绩总是班级第一名,多次受到学校奖励。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华北地区沦陷,正在保定接受集中军训的王渤生有家难归,和同学们一起辗转到达河南,进入为战区流亡学生开设的国立第一中学就读,次年以第一名成绩被保送西南联大(抗战时由清华、北大、南开等三所大学合并成立,位于昆明),1942年毕业于该校经济系。因此,王渤生总是讲,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1948年王渤生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深造,尝尽人间艰辛,先后获得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史丹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2年任教于加州圣荷西大学商学院,为该大学终身教授,1988年退休。1965年和1988、1989年曾三度被美国国务院选派到台湾和大陆的大学讲学。
王渤生先生已故夫人林慰君女士是华人女作家,1913年生于福州。她的父亲就是民国时期在中国新闻界颇有影响、因揭露黑暗统治被反动军阀张宗昌公开枪杀于北京街头的老报人林白水先生。林慰君天资聪颖,17岁考入北京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成为北京多家报刊杂志的编辑、总编辑和撰稿人。1948年赴美定居,受聘于美国国防部语言学院,执教21年,为美国外交、语言、翻译等方面培养了许多人才。1955年她与王渤生结婚,夫妻携手走过三十多年人生历程,1987年3月27日在加州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有许多文章和著作遗世。
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后,我更增加了对老先生的敬仰,也很想早一天见到这位可亲可敬的天津老乡。在各方的积极联系下,2005年9月,王渤生先生携夫人李玉美和胞妹王繁素终于回到了阔别68年的故乡天津。当王先生看到母校旧址—铃铛阁中学门口高悬的“热烈欢迎老校友美国南加州圣荷西大学教授王渤生博士回母校”的横幅时,眼睛顿时湿润了。他在学校郑校长的搀扶下来到礼堂,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来,他说七十多年前就是在这个座位上接受校长授予的奖章的。他参观校史展览时指着墙上一幅幅发黄的照片说,这是我的国文老师,那是我的体育老师。他在马千里校长的塑像前肃立鞠躬,口中喃喃地说,校长,您的学生看您来了。看着学校宽阔的操场,崭新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老人显得十分兴奋,他说我的母校过去就是河北省、天津市最好的学校,现在仍然是天津市最好的学校,真是让人高兴。
在天津的短短几天里,王渤生先生一家参观了滨海新区,游览了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五大道风貌街,所到之处都给他(她)们留下了美好印象。他不停地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如果不是介绍,根本认不出来这是哪里了。对于家乡的热情接待,王先生一家感动不已。当侨办的工作人员在家中包了水饺给老人送去时,他说这是在美国想了几十年的家乡饭。临别时老人对天津依依不舍,他在和市侨办工作人员话别时,郑重地提出了要向母校捐款设立奖学金,并要把张大千先生赠送给他的书画作品及私人通信赠给天津博物馆。
1962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由巴西搬到美国定居,说来也巧,大千先生在洛杉矶的居所—环蓽盦距离王渤生先生的家很近。出于对大师的尊敬,经张学良先生的女婿陶鹏飞和另一华人女画家的介绍,王渤生、林慰君夫妇结识了张大千先生。一方面是王渤生夫妇先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丰厚学识及谦躬的为人引起大师的好感。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张大千先生一家和王渤生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大师在美期间,家中大小的事情,诸如申报所得税、房税,写一切重要的英文信件与美国人办交涉等,都由王渤生先生负责。雇人帮忙在院中做工,请女秘书、女仆,张府孙儿孙女们入学读书,以及翻译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件,给张府全家介绍医生,办理保险,陪他们去看病,作他们的翻译员等事则多半由林慰君女士负责。大千先生返回台湾定居后,他在美国的一些事务仍由王渤生帮助打理。因此,大师在给王渤生夫妇的许多信中经常有感谢的词句。王渤生说,其实我们是因为尊敬他,始终以师礼事之。为他服务觉得是“有事弟子服其劳”,心甘情愿,从未介意。林慰君女士回忆大千先生往事时说,我们从未向大师讨过字或画,他老人家因此更器重我们。我们家中仅有的几幅画都是大师主动赠给我们的。大千先生每天起床很早,为了不使大师感到寂寞,在学校没有课的时候,王渤生先生总是很早来到大师家中,陪同大师共进早餐,然后在花园里陪大师散步,在书房与大师谈古论今。当大千先生病逝后,夫妻两人连续多日相对流泪,每天手捧大师的书信仔细拜读,从那时起夫妇二人就萌发了把大师的遗作捐献给祖籍国和家乡的想法。
2006年6月,博物馆的陈克书记和天津著名书画鉴赏专家刘光启先生赴洛杉矶,在美国天津海外联谊会陈军会长等当地侨界朋友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仔细鉴定,王渤生先生准备捐赠的张大千先生10幅画作系大千先生晚年精品,恰好填补了天津博物馆大师晚年作品的空白,使天津博物馆成为国内各省市保存张大千先生作品最完整的博物馆。同时,大千先生给王老夫妇的11封书信对研究他晚年创作生涯和内心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消息传出,南加州侨界和天津文物界顿时沸腾了,洛杉矶侨团举行盛大活动,欢送国宝回家。我国驻洛杉矶总领馆钟建华总领事在官邸设宴招待王老夫妇,对老先生弘扬中华文化,回馈祖籍国和家乡的义举给予高度赞扬。
2006年9月17日,王渤生先生向母校天津第三中学捐赠15万美元设立奖学金,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蔡世彦同志出席捐赠仪式。在三中座无虚席的礼堂里,王渤生先生动情地对全校师生讲,“同学们,将来在你们中间一定会有许多人成为栋梁之材,但是,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不管做多大官,干多大事,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校,不要忘记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我们要为中国感到骄傲,要以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老先生眼中充盈着激动的泪水,他的讲话不时被会场内雷鸣般的掌声打断。
9月18日上午,天津市博物馆大厅,在“大千厚谊,渤慰情深,王渤生先生捐赠张大千书画作品暨开展仪式”上,当张俊芳副市长把一本盖有天津市人民政府鲜红印章的天津市荣誉市民证书递交到王老手中时,这位慈祥老者再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用颤抖的双手捧起证书对在场的人们讲,“我虽然旅居国外多年,但一直没有忘记海河两岸的家乡。我不觉得自己是个海外游子,始终认为自己是天津人。今天,市政府把市民资格授予我,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己是天津市民了。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我为自己是天津人感到骄傲!”
2009年4月,洛杉矶天津海外联谊会举行侨界活动,为王渤生先生庆祝九十华诞,当主持人念到天津侨办贺信中“先生虽旅居海外数十载,却始终情系桑梓,魂萦中华,爱国爱乡之心历久弥坚。数年前,先生不顾耄耋高龄,回乡寻根,为报答母校培育之恩,发展家乡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先生慷慨解囊,出资设奖,勉励学子。并捐献大千宗师画作墨宝书信二十余件,为天津艺术珍藏增添了无价之宝。先生义举,义薄云天,百姓传颂,史册彪炳”一段时,全体侨胞以热烈的掌声向王老表示敬意。
2010年9月,王老夫妇再次来到中国,参观上海世博会,本应去上海看望他们,皆因工作繁忙,未能如愿。但我们仍托上海市侨办崔明华主任给予特别关照。他们提前预约中国馆入场券,派工作人员推轮椅陪同参观。时值中秋节,我们特意买了天津传统风味月饼快递到上海。王老后来打电话说,赏着中秋的圆月,品尝着家乡亲人送来的月饼,更沟起了他无限思乡之情。据上海市侨办的同志讲,世博会期间,他们共接待了数十万海外侨胞,王渤生先生以92岁高龄成为最年长者记入上海世博会总结。不料,此一次,竟是我同王老的永诀,没能去上海见他最后一面令我痛悔万分。祝愿老人家一路走好!(哈文龙)
转自 侨务工作研究 201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