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见证以身许国的木箱

2023-12-12 | 贡嘎旦增 | 来源 《中国国防报》2023-02-16 |

王淦昌使用过的木箱,19998月由王淦昌之子王德基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只看似普通的木箱。它表面粗糙,唯有用毛笔书写的“北京王京<10>”字样,成为特殊标识。

木箱的主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王京”是王淦昌为了保密给自己取的化名。197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随核武器研制机构从北京迁往四川。这只木箱是王淦昌当时用来装运资料的,它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隐姓埋名、保守秘密的真实故事。

王淦昌在受命领导核武器研制前,已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41年,王淦昌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论文,受到世界物理学界瞩目。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5年,王淦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9月,他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其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其意义不亚于获得一项诺贝尔奖,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60年底,王淦昌奉命回国。第二年,他秘密加入研制原子弹的行列。研制原子弹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高机密,参与核心工作的专家,连身份都要严格保密。一旦参加这项任务,就意味着数十年的隐姓埋名。当组织征求个人意见时,王淦昌只说了一句:我愿以身许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1961年至1978年,原本名满天下的王淦昌从世界学术和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他的名字变成了王京;通信地址变成了信箱代号;他放弃熟悉的基本粒子研究,改方向从事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应用研究;他从此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再未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交流……隐姓埋名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

在河北省怀来县的燕山脚下,王淦昌和他的团队曾进行长达数年、多达数千次的爆炸试验。试验基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科学家和试验队员吃住在帐篷里,工地正好处在风沙口,有时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有时一顿饭会遇上几次风沙,常常是一碗饭半碗沙。在艰苦的环境中,王淦昌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完成上千个试验元件的爆轰试验,指导设计试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等,直到最后参加试验。终于在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试验技术。

1963年,中央决定核试验要搬到西部试验场。王淦昌回到家,让夫人帮忙准备过冬的衣服。妻子追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随口说去西安——铁的纪律不允许他将实情告诉家人。当年赴戈壁滩原子弹试验基地工作的数千名科技人员中,56岁的王淦昌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年近花甲的他跟着一群年轻人,日日夜夜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天天摸爬滚打在茫茫戈壁中。工人们看到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依然那么努力工作,也都备受鼓舞。在试验场,大家亲切地叫他王老头。王淦昌听了十分高兴:非常好,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196410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6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后第4个掌握这种具有更强大威慑力的热核武器国家。王淦昌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70岁高龄的王淦昌再赴风雪弥漫的青海高原,在一望无际的死亡之海腹地成功进行我国第3次地下核试验。至此,中国的空中、地面和地下核试验基本走完了所有历程。

1961年参加原子弹研制后,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整整17年,他一直使用王京这个化名,直到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他才在公开场合重新使用王淦昌这个名字。

多年以来,王淦昌一直对自己的工作守口如瓶,就连对妻子、儿女也从未透露过半个字。在王淦昌子女的印象中,父亲不是出国就是出差,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用他小女儿的话说,他不是几年不着家门,就是进了家门便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忙自己的事。5个子女的婚礼,王淦昌也都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参加。

舍小家只为报国家,人无名但求国有名。“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也见证了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为了早日爆响“争气弹”、挺直腰杆子,以王淦昌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甘愿放弃名满天下、功成名就的人生,投入到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科研战斗序列。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严守保密纪律,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漠,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隐姓埋名,甘愿将自己的壮美人生,书写在为国家民族自立自强的征途上。

历史,不会忘记为国奉献的英雄。19999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大会,授予(追授)王淦昌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关新闻

  • 272023.11

    原版音乐诗画剧《我愿以身许国》在清华大学首演

    “无怨无悔精忠报国,无名无利以身许国。”11月18日下午,以“爱国、奉献、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原版音乐诗画剧《我愿以身许国》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首场演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校友总会原副会长胡东成,清华校友“君子的节日”共同发起人张华堂等出席活动。音乐诗画剧演出现场《我愿以身许国》演出时长90分钟,共分为“奔向青春燃烧的土地”“亲爱的祖国,我们回来了”“我愿以身许国”“额济纳河的诉说”“风从清华来”“...

  • 082017.06

    回忆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铸丰碑

    2017年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先生诞辰110周年。王淦昌老师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为人品格高尚....

  • 242022.10

    72岁入党,一生以身许国,明确提出“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1979年,一位科学家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亲身体会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入党,可以多做工作;不做工作,没意思;安度晚年,我不高兴;享福我更不喜欢。我喜欢这样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愿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

  • 242017.08

    “愿以身许国”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

  • 272021.08

    《以身许国图》上的功勋清华人

    “以艺术家巧夺天工的画笔,探索清华园人才辈出的奥秘”。巨幅国画长卷《以身许国图》原作(220x1400cm),诞生于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名家绘清华》大型主题书画创作展示活动,作品以万里长城和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生动刻画了国家表彰的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中十四位清华校友“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语)的豪情壮志,组委会委托时任中央美院讲师、“全国百位杰出青年画家”之一的毕建勋先生创作定制,现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显著位置专门展示,被誉为体现清华人文精神的“头号文物”。

  • 092020.12

    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

    2020年12月3日,由时任《名家绘清华》活动组委会总策划兼执行主席、现任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总干事、清华园里读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公益总发起人、1983级学长徐林旗代表清华校友总会君子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以身许国图”珍藏版。捐赠仪式于当日下午三时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百年器象”展厅里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代表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

  • 172019.10

    《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专题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

    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随着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12020.08
  • 022022.08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祖国

    王淦昌,190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首任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与诺奖三次擦肩王淦昌一生中三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这三次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1年发现...

  • 13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