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简牍里的故事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

2025-02-16 | 张丹丹 | 来源 《学习时报》2025年2月14日 |

“颇览文史,习于简牍。”如何从片片简牍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024年岁末,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全新回归,节目以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方式从清华简的刀笔留痕处,打开历史画卷,解读文脉密码,引发人们对简牍背后历史的关注。

清华简共有近2500枚,是世所罕见的战国竹简,其典籍之珍贵、内容之丰富前所未见。清华大学从2010年开始,以每年发布一辑整理报告的方式公布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不少历史谜题的答案。《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第一期从清华简整理报告中选取《傅说之命》《保训》《楚居》进行重点呈现,深入浅出地介绍清华简丰富的历史记载和重要的史学价值,做到了内容丰富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这使得节目不是单纯枯燥地去展现晦涩难懂的简牍,而是用心挖掘简牍所记载的历史闪光点,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细节,探寻简牍深处潜隐着的中华文脉、先民生活、民族精神。

1993年2月,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现六座汉墓,其中六号墓出土了23枚木牍和133枚竹简,这些简牍被命名为“尹湾汉简”,包括《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等木牍,以及《神乌傅》《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等竹简,尹湾汉简总数有100多枚,总字数有近4万字之多,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为研究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第二期节目破译尹湾汉简的文化密码,揭开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工作的历史面纱。这期节目结合尹湾汉简中的政府文书档案,带观众认识它们的书写者——尹湾汉墓六号墓墓主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揭示汉代行政制度运作的鲜活细节,为观众呈现了尹湾汉简的丰富内涵,生动体现家国并记、家国一体的文化内涵。“家国并记”将家庭情感和国家事务、责任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且同时记录、展现。这一期节目让观众对西汉“公务员”如何看待家庭和国家关系有了清晰的认知,有助于当代人理解古代文化中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考古工作实证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作用不断彰显。《简牍探中华》自第一季以来,便以一个个“首次发现”“首次复原”“首次公开”将关于简牍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带入公众视野,助推考古研究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千家万户,唤醒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继聚焦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天回医简、悬泉汉简等八大代表性简牍发现后,《简牍探中华》没有停止从片片简牍上溯源中华的脚步。此番回归荧屏,节目把目光投向清华简、云梦睡虎地汉简、尹湾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马王堆汉墓竹简等具有珍贵性、独特性、代表性的简牍发现,并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创新打造舞台空间与特效空间虚实融合的多维空间场景,继续带领观众一同穿越时空,探秘简牍中蕴藏着的中华文脉密码。透过这档节目,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叙事创新与影像突破,古老的简牍以轻盈之姿,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简牍探中华》开先河地选择“简牍”为呈现对象,提炼简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助力简牍“化冷为热”的同时,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现实,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新闻

  • 252022.10

    茅沅,让我们在《瑶族舞曲》中为你送行!

    从北京传来噩耗:“著名作曲家茅沅2022年10月10日晚7:30在医院病逝,享年96岁。按照茅沅老师生前安排遗体捐献给协和医学院,不做任何悼念。茅沅老师安息!”茅沅,作曲家。1946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上学期间得益于张肖虎教授音乐知识讲授和指导,曾当过指挥和钢琴伴奏,为合唱队和军乐队做曲目改编。毕业后到中央歌剧舞剧院从事歌剧创作工作。80年代后期,茅沅先生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兼任...

  • 072020.05

    李春华:让我们难以忘怀的“9003”

    1977年的阳春三月,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园,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发学习的班集体。这就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六班。

  • 192024.11

    让我们的眼睛,成为所有人的眼睛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04.06

    让我们再回首---记毕业10、20、30周年清华大学校友聚会

    让我们再回首---记毕业10、20、30周年清华大学校友聚会 让我们再回首---记毕业10、20、30周年清华大学校友聚会 ...

  • 162016.03

    我和我们化72班的故事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30年前梦想不到的。我们想象不到家庭有轿车、农民住楼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没....

  • 242022.03

    我们的父亲是老兵 是学者——父亲蒋恺的故事

    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铸就了父亲70年丰富的人生经历;父亲经历的每一宗大事件,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国家变化、发展、富强的缩影。记录父亲的70年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我们的父亲1924 年出生于云南大理鹤庆,那是滇西横断山脉南端的一个小地方。父亲的祖辈明朝时期为官,从南京派遣到了云南,后来也就落籍于此地了,而我们的奶奶则是云南当地的白族人。为了...

  • 142019.06

    王其钧:传统民居让我们回到审美的原始起点

    传统民居所创造的是一种整体意境,是由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一种情境。但是当代的住宅,多为公寓式的,即便是所谓的“别墅”,也很少有庭院式布局。

  • 122020.08
  • 122020.08
  • 092016.03

    我们

    我们共同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