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博士说相声 北京孩子北京味

2016-03-09 | 王磊 | 来源 《法制晚报》2016年3月2日 |

猴年春晚,一对年轻的相声演员李寅飞、李丁联袂献上的《我知道》,让全国观众都认识了他们。

昨天,《法制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李寅飞,作为新面孔,能站上春晚的舞台不易,被选中为唯一一个相声节目登台则更难,他谦虚地为自己的春晚首秀打了一个及格的61分。

除了相声演员,李寅飞还是清华博士,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对很多问题都有更独到的看法。

作为北京孩子,李寅飞和大逗相声想通过相声把北京这个城市的多元文化呈现给大家。

春晚当新人

紧张谈不上

就希望展现新一代的朝气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上了春晚之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李寅飞:没什么太大变化,春晚之后我们的小剧场大逗相声刚有两场演出,这两场的售票效果还是不错的,开票在5到10分钟就给抢光了。

法晚:春晚之后你的粉丝多了吗?

李寅飞:我没有太多增长,李丁比较多。

法晚:为什么他多?

李寅飞:因为这个节目本身就是他比较出彩,确实是这样的。

法晚:对于春晚这个相声作品,给自己打多少分?

李寅飞:及格。

法晚:及格这样的评分不高,为什么给自己打这样一个分数?

李寅飞:这也不是我们打分,姜昆老师给的这个分。姜昆老师在某家报纸上发表对今年春晚相声作品的评价。

法晚:外界有很多人说你们这对相声演员没参加过春晚审查,是临时抓来的演员和作品,能向外界澄清一下吗?

李寅飞:我们参加了很早以前的初审,但最后确定下来上春晚是一周之前,好在之前有一些准备。导演组希望我们做环保题材,之前我们写过关于创业、互联网等内容的作品。前面的联排我们的节目都没出现,第六次才出现。开始我们自己根本没想到最后能上。

法晚: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紧张吗?

李寅飞:压力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跟其他相声演员相比,我们没什么压力,因为不论知名度还是别的,确实都不在一条线上。要说压力大,仅仅是希望把这个节目演得更好,能够带动现在新一代相声人的朝气和一些新的表演手法和表演理念。

德云社旧人

没正式拜师

但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法晚:外界对于你的师承关系有各种说法,你的师傅是谁?

李寅飞:我是王谦祥老师的徒弟。

法晚:我查你资料的时候,看到有一段写你曾经在德云社说过相声?

李寅飞:对。

法晚:这段经历能讲一讲吗?

李寅飞:2006年到2009年在德云社表演,但是没有正式拜师。

法晚:郭德纲有没有对你节目进行点拨吗?

李寅飞:那个时候主要的授课老师是高峰,是上大课的这种形式居多,然后再分组对某一个节目具体再做。

法晚:德云社的舞台对于今天的你有着哪些影响?

李寅飞:在德云社演出那几年期间,还是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法晚:那为什么又要离开德云社呢?

李寅飞:当时主要工作还是上学,刚开始一场演出50块钱,钱虽然不多,却让我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后来因为考研等个人原因就离开了。

清华博士

采用三段体

我的相声创作更像是论文

法晚:说相声是你的职业,你还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你怎么看这两个身份?

李寅飞:不挨着。

法晚:为什么不挨着?

李寅飞:不挨着,说相声就是相声,如果我去写论文,去做学术的话,那就是学生身份,我尽可能不把它产生交叉。我也希望大家在看我表演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想到我是一个清华博士这一点上。老师对我进行不管是答辩或者做学术报告,也是把我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去看待。我也尽可能地进行学术报告的时候,脱去相声的表达方式。

法晚:你的高学历,对自己的相声创作,有没有帮助?

李寅飞:个人而言,我的相声创作更像论文,我一般采用三段体,这是跟我长期写报告有关。

法晚:相声表演对于你的功课,有没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李寅飞:帮我写博士论文,方向是《读者传播》。那么我就很熟悉目前这种曲艺艺术的发展状况,更熟悉现在观众的这个受众群体,我们用使用与满足的那个理论。他来观演的时候的诉求,心理需求。这些东西反过来对我们的创作、对我们的表演会有一定的影响。包括说我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艺术资料、访谈,我也会更加便捷的得到这些素材。

文化传播者

有自己风格 大逗团队更讲究北京味儿

法晚:你们都是大逗相声的演员,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们几个人走到了一起?

李寅飞:我们成立于2012年的4月份,开始也都是演传统相声。后来慢慢地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团体风格,很多人对大逗相声的评价就是比较清新。

法晚:要做相声界的小清新?你们的口号是“北京孩子北京味儿”,你们怎么用相声段子诠释“北京”这样一个词儿?

李寅飞:我们觉得,首先我们在舞台上做的不是一个排外的工作,而是一个向大家介绍北京文化的工作。

第二点我们希望把北京这个城市的多元文化呈现给大家,北京有这种老炮儿的胡同文化,也有皇家气派的、文人儒雅的这种大家风范。在今天可能大家对于北京文化的理解相对狭隘,更多人放大了所谓老北京,就胡同那一套。我们作品中会聊到一些文化大家都是北京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北京人的特质,同样是我们这个团体关注的。第三点就是我们认为所谓北京孩子北京味儿的诠释,不仅仅在演员上面。演员上面我们确实大部分演员是完成了北京孩子这件事儿。那么北京味儿绝不仅仅体现在语音上面,更多体现在段子跟内容上面。于是我们大逗要每年推出“这里是北京专场相声演出”,已经连续做了三年。

法晚:像“这里是北京”相声专场演出的作品都是一些全新创作的?大概什么样的元素会列入这样的范畴?

李寅飞:《我爱炸酱面》《谈谈北京话》《北京地名儿》《北京小吃》《北京地铁》《北京导游》,就是等于讲北京这些民俗故事,这些都会纳入到我们创作当中。还有一个叫《北京北京》的节目,讲最早的北漂,我们团体里有两个不是北京人,其中一个是张家口的,他写的这个作品也就是最早北漂的心路历程。

市场开拓者

要不断创新 卖不出票多反思自己的问题

法晚:像大逗相声的这些演员来说,你们更希望观众怎么评价你们?你觉得你们算专业的演员吗?

李寅飞:专业不专业怎么说呢,我认为越来越觉得随着这个社会的多元化,这个市场的多元化,专业不专业的界定标准,并非你是不是一个专业院团的或者国有院团的一个签约演员,不在这儿。在于你的表演是不是专业,表现在观众是否爱看我们,我们的节目够不够卖钱,能不能被市场接纳。

法晚:2015年一些小剧场相声园子的班主都哭着喊着说票不好卖,你觉得现在的市场到底怎么样?

李寅飞:文化市场很火爆,电影市场、戏剧市场都在往上走。为什么相声市场不好卖?这个从自身考虑了,就说明观众并不是不乐意在文化上消费,那为什么不消费你呢,对吧?是这么一个问题,这是值得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电影市场每周都有新片吧?人家去年卖出440亿,不是靠一部电影卖,整个市场需要新作品,在这样一个大蛋糕下面,每个人才能分到一杯羹。但是相声它就这样,观众周六晚上进这团进那团,进这影院进那影院都一样,各个团体都同类型的作品,那么市场肯定不好。市场得益于各自的选牌,得益于新作品的出现,得益于你和其他艺术的兼容,得益于你创作手法的精湛,演技的精湛,这些东西不去提升,你再说自己票不好卖,这是对市场不负责任的表现。

法晚:那像大逗相声这一年新作品的数量有多少?

李寅飞:大逗每周出新作品,每周都有新作品,我、叶鹏、董建春(大逗相声演员)和李丁,保证一年之内每周演出不一样。

法晚:你决定大逗相声能够在北京市场立足,依靠这什么?

李寅飞:我认为是一个标准,如果真的是每一个组织团体都能够这样的话,当然是好事儿。《欢乐喜剧人》为什么收视率这么好?为什么火了?就是因为一直在出新,每周都是新的,几个团体在一个平台上出新。所以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如果能够形成这种良好的机制,我相信票也不愁卖。


相关新闻

  • 092022.08

    清华博士创立“学历最高”相声团队十年:没有浪费所学,想成为相声名家

    他是京城学历最高的相声团体的领头人,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系(有人戏称他“三清”)。他说起相声来,文艺范很足,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元宵晚会。他,就是今年36岁的北京小伙李寅飞。李寅飞近日,李寅飞创立的“大逗相声”团队将迎来十周年庆典演出,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寅飞谦虚地说:“坚持十年不容易,但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通的相声人。不管是戴上口罩,还是摘下口罩,走在大街上没有人能认出我来。”他还...

  • 152011.03

    两岸清华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开幕

    百年卓越•合作发展 3月11日上午,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主办的“两岸清华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开幕。

  • 162016.11

    女博士石嫣:在北京当菜农

    自称“新农人”的石嫣喜欢在微博上和网友们交辩。 她话锋时而文艺,时而犀利。最近,最“激烈”的一次交锋,是有关有机农业真假之争。有网友在她的微博下留言....

  • 142018.03

    清华校友李寅飞携团队献上“开学啦”清乐华章大逗相声专场

    3月11日晚,“开学啦—清乐华章大逗相声专场”在大礼堂举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届校友、相声演员李寅飞携大逗相声团队,与清华大学曲艺队一起为....

  • 132012.07

    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博士后校友联谊活动

    辛勤教书育人 服务祖国航天航空事业     ——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博士后校友联谊活动 六月三十日晚六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训中心近五十位在北航工作的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举行了联谊活动,活动以联络校...

  • 212014.05

    我校博士后参加北京博士后趣味运动会

    2014北京市博士后运动会于5月18日在北京体育大学英东田径场举行,清华博士后及家属50余人组队参加了运动会的各项比赛。

  • 082008.04
  • 262010.06
  • 162021.06

    一颗清华心,两段奥运情——专访北京冬奥组委刘玉民校友

    刘玉民,1985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90 年进入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工作。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时期曾参加场馆选址规划工作,现任北京2022 年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

  • 262022.10

    一个清华理工男的文创梦 打造戏剧界“北京横店”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掩映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民巷之中,被保留下来的红墙、烟囱和铁栏杆上的斑斑锈迹,都烙印着属于上个世纪的工业风,也成为了这片创意园区最大的特色。如今这里作为戏剧影视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话剧社栖身于此。这片独特的工业化四合院,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并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